京派与海派的不同是什么?
1、代表文学主义倾向不同:
上海现代派承袭了前期创造社的文学向内心掘进的取向,并且以作家叶灵凤为桥梁,把原来附属于浪漫抒情流派的现代主义因素,拓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主义流派。
京派是指30年代新闻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追求文学独立性的文学流派,“京派”的理论家带有明清帝都的古朴之风,即使是争论,也具有宁静、恬适和随和的风度。
2、代表人物不同:
在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中,京派由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京派和上海现代派是以讲究审美情趣或表现技巧为职志的独具风采的文学支派。
文学史一般认为30年代的上海文坛包括三大作家群体:一是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如茅盾、丁玲等,二是更顺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如包天笑和张恨水。三是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作家群,如穆时英和刘呐鸥。
扩展资料:
京派和上海现代派之争只不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小小的插曲,两股文学支流的不期而遇的冲荡。在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中,由于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京派和上海现代派是以讲究审美情趣或表现技巧为职志的独具风采的文学支派。
应该说,这不是分庭抗礼、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流派,它们的中坚分子倒是声气互通的。沈从文是《现代》杂志的忠实支持者,施蛰存对沈从文的困境也不做袖手旁观。这种对同行的回护,说明京派海派之争是礼让之邦的“君子之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讲演节选: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京派与海派
一、地点不同
1、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2、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
二、特征不同
1、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2、海派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对中国近代的文化与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与领头作用。
扩展资料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桥》等。
海派 小说作家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组成:
1、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曾今可、曾虚白、章克标、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初期海派。
2、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3、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讦、予且、无名氏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派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 ,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 2 0世纪 4 0年代 ,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 ,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 ,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 ,“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以上海文化为底蕴或者在上海发展的叫京派,某一程度代表南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