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资料

我玩呢... 我玩呢 展开
 我来答
建落朱h
2011-03-11 · TA获得超过3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4万
展开全部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综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
  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涌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丹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仓”(红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获得了奖项。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
  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然而,伴随1958年反封建斗争的掀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戏又进入兴盛时期,拉卜楞寺剧团于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红教寺也不甘落后,于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茂》。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许多热爱从事“南木特”藏戏的活佛、高僧和艺人残遭迫害。

  黄南藏戏: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也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势在必行。
帐号已注销
2012-02-26 · TA获得超过5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4万
展开全部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综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
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涌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丹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仓”(红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获得了奖项。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
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然而,伴随1958年反封建斗争的掀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戏又进入兴盛时期,拉卜楞寺剧团于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红教寺也不甘落后,于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茂》。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许多热爱从事“南木特”藏戏的活佛、高僧和艺人残遭迫害。

黄南藏戏: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也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势在必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枚婴图赏慧6220
2012-02-27 · TA获得超过5.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84万
展开全部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综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
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涌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丹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仓”(红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获得了奖项。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
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然而,伴随1958年反封建斗争的掀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戏又进入兴盛时期,拉卜楞寺剧团于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红教寺也不甘落后,于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茂》。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许多热爱从事“南木特”藏戏的活佛、高僧和艺人残遭迫害。

黄南藏戏: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也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势在必行。赞同10| 评论(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张张耀耀龙龙
2012-03-01 · TA获得超过1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90
展开全部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综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
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涌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丹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仓”(红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获得了奖项。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
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然而,伴随1958年反封建斗争的掀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戏又进入兴盛时期,拉卜楞寺剧团于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红教寺也不甘落后,于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茂》。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许多热爱从事“南木特”藏戏的活佛、高僧和艺人残遭迫害。

黄南藏戏: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也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势在必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闪电小子xxx
2011-03-13 · TA获得超过1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万
展开全部
藏戏流传】
zàngxì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随心所欲,没有舞台。与群中围在一起,优哉游哉。

【藏戏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装,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顿节”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故雪顿节有“藏戏节”之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