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善尚行的团队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启善尚行的团队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启善尚行的团队都是什么人组成的? 展开
 我来答
吴聊大学终身学习
2017-05-02 · TA获得超过2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9万
展开全部
儒家道德理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张斌
(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山东 济南,250104)
[摘要] 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顺利实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是需要认真总结、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传统的儒家道德理想包含多个层面的丰富内容。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是儒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工作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儒家; 道德; 大学生; 人格培养
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它所追求的是“立人极”,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敦品立德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诚如宋儒张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学术教育之中。自孔圣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学生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一、儒家的修身理论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完成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息息相关。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论语·离娄上》),“生于忧患,于安乐”(《论语·告子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讲睦修信、敬业乐群、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展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所在。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修身理论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提及。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亦有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除去一些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表述,如尊王体臣,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下就这几个方面分述之。
首先,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与儒家的学习观。儒家认为,人要成长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必须要发奋苦学。孔子常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是为人处事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儒家认为,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孔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中庸》中亦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其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慎独”,也就是要不断地通过真心诚意的自我实践和磨练来达到完美人格的实现。而在此期间,人们要常常自我省察反思,时时慎独自律。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指导大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立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让他们认识到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艰苦的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二,儒家的知行观与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的树立。孔子要求君子要“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荀子·大略》)宋代硕儒朱熹主张,“道之以德者,是自身上做出去。”知行观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修身为人的关键所在。儒家认为,知、行必须要合一,“行”是“知”的目的,“知”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上才有其实际的意义,而“行”也是“知”的必经途径,真“行”才会出真“知”。所以,儒家将那些知行合一的谦谦君子称为“君子儒”,而将那些言行不一的人称为“小人儒”。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教育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锻炼自身,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实践性人才。
第三,儒家的“仁”的思想与学生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讲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儒家是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来加以提倡的。“仁”作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包含多个层面的意思。首先,“仁”要求人们树立健全完美的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奋斗目标。其次,“仁”要求人们讲睦修信,和谐相处。第三,儒家的为“仁”的思想是不可动摇的,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不渝。儒家的仁义思想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对人要讲究有仁、有义、有礼、有诚、有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们就要“克己”、“修己”、“约己”、“治性”、“正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乐群的精神。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物欲膨胀,枯燥无味、缺乏现实感和责任感的说教已无法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讲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社会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
二、儒家的天下主义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
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描述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不仅是儒家天下主义的社会理想,更是儒家孜孜努力的建设目标。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道德社会理想状态,正是儒家天下主义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工作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纯粹的道德说教和灌输性教育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便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一统思想之建立。儒家向来反对狭隘的地方主义,提倡以天下为己任。孔子有云:“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儒家的五端,即恭、谦、信、敏、惠。而孔子提出这一系列道德范畴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人立法。而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儒家情怀的现实写照,是儒家大一统精神的体现。帮助学生培养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具有一种发展的眼光,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微小利益;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平时做事从大局着眼,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
第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近代思想家梁漱溟曾言,中国的历史,“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文化层面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文化的大一统,是儒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与西方的文化需要寻找一个外在的敌人,以获取内在的发展动力不同,儒家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向内的诉求,即注重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从改造人的内心出发,以达到积善成德的最终目标。西方人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而中国人注重的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儒家还提倡多元性,提倡多种思想的交汇,各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儒家所讲求的“和而不同”,正是儒家天下主义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原则。老子有云:“和曰常,知和曰明。”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又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和与同是有一些区别的。所谓的“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组合,同时这些事物又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而所谓的“同”,更多的则是指一种趋同。因此,和而不同同时又意味着兼容并包,意味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一直强调“夷夏之大防”,但一直都不主张文化沙文主义。他们认为,应该充分尊重民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各自保留自己的传统习俗、文化制度,各安其所,彼此尊重,和平相处。这一点贯彻到当前的高等教育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文化自信。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上国的国门,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击碎了国人的自信心。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文化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工业东亚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所创造的经济奇迹,都说明儒家文化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行事无愧于天地的“君子”。其二,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和平相处的处世态度。儒家所讲的“和而不同”,落实到社会伦理层面,正是要求人们要互信互利,与人为善,尊重他人。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社会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万能的通才,而只是在本专业本领域内具有一技之长。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整合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一项精密工作都需要数个乃至数十个专业共同合力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在完成本专业工作的同时,也要和其他专业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因此,让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儒家的诚信观与诚信思想教育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都在不断的凸现,其中社会诚信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因此,“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诚信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范畴。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其思想内涵及现代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
诚信观在儒家思想中早已存在。“诚”始见于《左传》和《周易》:“明允笃诚”(《左传·文公十八年》)疏云:“诚,实也。”“修辞立其诚”(《易·文言》)疏云:“诚谓诚实。”思孟学派始创诚学。《孟子·离娄》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提高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儒家的经典文献“四书”中也有这些方面相关的论述。譬如“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能为化。”(《中庸》)“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并且进一步把“诚”列为儒家核心理念体系的三纲八条目之一。因此,后世儒家都极其重视对“诚”的体察和修养。朱熹有云:“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信与诚的意思相近,被儒家视为是五伦之一。孔子常说,“人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又言,“信近于义,复可言也。”认为信就是言无虚妄,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基点。诚、信两字连用,便构成了一个意义极其丰富的理念。儒家传统的诚信观,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人的信用意识。近代以来,西方人特别重视的是利益关系的调节与规范,因此习惯于用“契约”的方式来规定信用。而儒家“则强调做人,强调要强化内心体认和自觉,认为忠诚既是处世之道,更为体道修身之本。”[3]儒家的诚信观对于当今社会伦理思想的规范,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对儒家的诚信理念,需深入系统发掘、探讨,并不断进行加强。
首先,要普遍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诚信,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人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品德要求,也是儒家修身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因此,必须要做到“义以生利”。“义者,利之和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必须要有益于他人、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做人上要以诚信原则为本位,就必须要做到:其一,立诚明义,重用守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中,人们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培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精通八鹜,思接千载”的道德品格。屏弃不顾一切、唯利是图的不健康心态。其二,讲求真实,不发虚妄之言。在日常交往中,要求人们要做到互信互利,尊敬他人,抛弃投机取巧,刻意造假的态度。其三,重言践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其次,要多层次推进,打造完备的诚信理论体系。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起点。因此,不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也者焉,不如丘之好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诚信观念,不能仅仅是靠单纯的说教,而更重要的是要躬身践履,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好之”,即时时刻刻都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严格地加以遵守。其二,在现代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于个人人格信用的要求,已经更多地诉诸于社会伦理的约束机制。个人的诚信已经远远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乡党”诚信,正是这种个人诚信在社会层面的一种扩大。孔子有云:“宗族称孝焉,乡党称信焉。”人们之间互相结成紧密联系的社区、社团,并且制定并严格遵守大家共同约定的守则、协议、民约等,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人类聚居群体,正是近代以来人们所大力提倡的“公民社会”。由此可见,个人诚信同时也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高等教育所要着重加强并具体贯彻施行的。
四、儒家的入世精神与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培养
儒家思想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批判精神。孟子有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儒家是永远不会刻意屈学阿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是处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都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首先,儒家认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人们要做到“私不害公,利不害义”。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也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这种传统的尚公、贵义精神在现代应该加以充分地肯定和发扬。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见利忘义,“临财苟得”,甚至谋财害命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儒家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是极富价值的。其二,不唯上,不唯尊,只唯贤。孔子主张:“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荀子亦云:“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唐代的韩愈认为,“士之独立特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由此可见,传统道德不仅仅只是强调三纲五常,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是强调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义的原则,独立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讲究谦让、恭顺、和谐,但在面对是非之时,儒家并不是采取消极的观望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充分体现出铮铮铁骨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即便是在面对困境时,儒家也要求人们注重自身道德的充分体现。荀子曰:“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孟子认为困难是磨练一个人成才的最好途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才能够将人塑造为人格完整的社会有用之才。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而言,儒家的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其一,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必然是要服务于当今社会。树立起学生的这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也有助于各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正义感。让人们有勇气面对社会中的假、恶、丑,弘扬社会正气,发扬真、善、美的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更是所有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儒家的道德修养理念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当今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儒家的修身理论、天下观、诚信观和入世主义精神都是富有价值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张载.张子语录.张载集[M]. 中华书局.1978
[2][3] 张树骅,儒家诚信观与现代社会诚信建设.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C].齐鲁书社,2004.P46,P48
[4]论语.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
[5]孟子.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荀子.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韩愈.韩昌黎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张斌(1979-),男,硕士,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教师。

采用: http://www.ycxy.com/jyw/news_show.aspid=1076&sid=396&page=1

好像有点多,自己整理一下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7-05-03
展开全部
都比较好,
追问
介绍下
追答
80%的咨询师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 的学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