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两难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有一个故事,一位佛教徒家里有不少老鼠、蟑螂之类的害虫,但是佛教的教义是不许杀生的啊,所以他陷入了两难。有难处怎么办?他就去向一个法师求助,现在这个难题是法师的了。法师如果说不能杀,这显得太不近人情,你总不能要求别人和老鼠蟑螂在一起忍着生活吧?说杀呢?又违背了佛祖的戒律。回避这个问题呢?又不符合待人以诚的原则;那法师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家里还是要卫生一点对人比较好;首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说了真心话,不回避问题;其次,即使是真话,也可以说得非常圆融,不显得杀气腾腾;
这其实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考验,别人请教我们一个两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得到你的建议和结论;最重要的,还有你看待这个问题的独特的温度和智慧!
说委婉语不是故作矫情,它代表的是文明的进步。一个说委婉语的人在说话之前就能体察对方听到这番之后的心情,他愿意精挑细选词来给别人提供更好的感受,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举一些委婉语的例子。非法移民说成没办手续的移民;身体上有缺陷说成残疾人,后来又称为成被动失能者,现代又变成有不同方式的能力的人;失业叫做下岗;罪犯成为犯罪嫌疑人;妓女成为失足妇女;外国学生服务中心变成国际学生服务中心;老年卡变成爱心卡;欢迎农民工兄弟回家变成欢迎外出创业人士回家;还有就是问题少年变成杀马特;这不仅的是一种修养和美德的体现,更是一种智慧和社会的进步。
要达到这个境界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用温度融化黑白,灰度更有温度;
看待问题的智慧和表达的智慧是不同的,往往很多人就是也能看到问题在哪里,就是表达上出问题,导致事与愿违;
小故事也说明一点,遇到问题不要先把自己固定在了看得到的选项中,比如说杀还是不杀。要能跳出现成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给出答案;
有时候纠结在非a即b中,不能自拔,就是没能跳出固有的围栏。始终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现有答案外看看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法师的回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中庸之道;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模棱两可,而是整体上要有大局观,具体细节上要圆融;
就好像别人让我们提问,我们要保持一个温和的有礼好学的温度。我们向别人提问,要保持一个谦逊待人的温度;有时候很多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重要的是态度,一个人的态度是否恰当决定了这个问题的走向;
法师的结论,还是建立在对人比较好的基础上,佛祖慈悲,也会雷霆一怒狮吼八方,面对两难,行动总比妥协要好,很多囚徒困境的模型,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但不管怎么样,行动!
圆融达观,不仅是语言技巧,更是思想境界!说话的技巧反应说话人的独特之处;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两难问题,微笑避开吧多少难免令人觉得你不走心,能够找到不露骨又和谐的回答真的能令双方舒心。
看待问题,需要有独特的思维和智慧,圆通一些,以诚待人;
圆融的回答,慢慢去找,此贴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