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如何治疗过敏性鼻炎?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辨证论治;治标以缓其势;固本以逐陈疴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各种特异性过敏源引起的多发性鼻病,其临床表现为连续、频发的鼻痒、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及不闻食嗅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伴见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全身症状。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由于本病病症顽固、病程长、迁延难愈,可导致患者情绪失调、失眠、食少、疲乏、注意力减退等,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并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笔者综合临床实践,将过敏性鼻炎的辨证论治思路略陈如下:
1.祛风脱敏。治标以缓其势
中医学认为,鼽嚏始发,多外邪为患,即所谓“外有非时之感”。肺位至高,为脏腑之华盖,通过息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其在体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易感外界风邪寒气及病邪异气,故肺脏受邪,肺气被伤,失于宣肃,鼻窍不利;或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是发生鼻鼽的主要原因。又“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表现为发病迅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中医学对于此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经验和特色。本病的发病多因肺、脾、肾虚、气虚血瘀,其表现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中医称本病为“鼻鼽”“鼽涕”。
(1)内治
①肺虚卫弱证。鼽嚏遇风冷易发,鼻痒喷嚏,鼻塞涕清,鼻黏膜淡白,咽痒咳嗽,易罹感冒,自汗恶风;舌淡苔白,脉弱。治宜温肺实卫,祛风散寒。
方用温肺止流丹合桂枝汤加减。
药用:红参12g,桂枝10g,白芍12g,荆芥10g,细辛3g,诃子10g,鱼脑石12g,甘草6g,生姜3g,大枣5g。鼻塞甚,加辛夷10g,白芷12g;病休时宜服玉屏风散。
②脾气虚弱证。鼻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清晨易发、鼻酸闷胀,喷嚏连连,鼻塞较重,涕稀白微黏,量多,鼻黏膜苍白或灰白,水肿明显,或有息肉样变,头重身困,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用:黄芪15g,白术12g,陈皮15g,升麻6g,党参15g,羌活10g,防风12g,藁本10g,葛根12g,白芷12g,甘草6g。涕多,鼻黏膜水肿甚,加茯苓20g;病休时宜服用补中益气丸。
③肾阳虚证。鼻鼽经年不愈,反复发作,冬季尤甚。鼻内冷楚,痒嚏不已,清涕如水,量多不止,鼻黏膜苍白水肿,多有息肉样变,形寒怕冷,腰膝冷痛,耳鸣重听;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益督,散寒止鼽。
方用金匮肾气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药用:制附子10g,桂枝10g,麻黄6g,细辛3g,茯苓20g,熟地黄15g,山药12g,泽泻15g,五味子12g,益智仁12g,金樱子12g,甘草6g。鼻塞甚,加苍耳子10g,辛夷10g;头脑冷痛,加吴茱萸10g;病休时宜服金匮肾气丸。
④气虚血瘀证。鼽嚏屡发,反复无常,迁延不愈,鼻塞涕清,鼻黏膜灰暗、淡暗或暗红,鼻甲肥大,多有息肉样变或息肉形成,头痛闷胀,少气乏力;舌淡暗,苔白,脉细涩。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用实卫和荣汤加减。
药用: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桃仁12g,红花10g,川芎12g,白芷12g,辛夷10g,地龙15g,桂枝6g,甘草6g。鼻黏膜息肉样变或形成息肉,加茯苓20g,僵蚕15g。
(2)外用药疗法
①鼻鼽宁滴鼻(乌梅、蝉衣、防风、黄芪,水煎浓缩,滴鼻)。
②碧云散(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青黛、共研细面)
吹鼻或棉裹塞鼻。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合用硇砂散(硇砂、轻粉、冰片、雄黄,研极细面备用)吹、塞鼻内或息肉处。
③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麝香等研极细面煎水薰鼻)
煎水熏鼻。
(3)单验方疗法
①荜茇、良姜、菖蒲、白芷、川芎、细辛各等份,布包烘热敷囟门及前额处,每日1 次。
②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白芷15g,辛夷12g,地龙15g,蝉衣12g,乌梅12g,甘草10g。粉碎成面,每服6g,每日3 次。
(4)针灸疗法
①耳针疗法。取鼻、内鼻、肺、脾、肾、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等穴,针刺或压穴。
②体针疗法。取迎香、风池、印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中弱刺激。
③艾灸疗法。取迎香、印堂、百会、足三里等穴,艾卷温灸。
④穴位封闭。取下鼻甲、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用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作穴位封闭,每穴0.5 ~ 1ml,隔日1 次。
(5)物理疗法
①用超短波或红外线。电离子透入等作鼻部照射或透入治疗。
②冷冻疗法。用液氮行下鼻甲冷冻。
综上可见,过敏性鼻炎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可以中西医优势互补,增强体质,强调治本,所以临床多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