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有哪些让人铭记于心的片段?
作为一部让人过瘾的电视剧,《潜伏》完全合格。心中的那种冲动消失之后,再来回味,发现情节里有很多巧合之处,未免落入了俗套。也许是我太久没看电视剧,对电视剧已经失去感觉了。毕竟《潜伏》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不是真人真事。但如果一个作品中有太多的巧合的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余则成从重庆到了天津后竟然还继续沿用“峨嵋峰”这一在重庆就被军统恨得咬牙切齿的活跃代号。让人难以理解。天津站要是稍微有点脑子就会怀疑到从重庆调到天津的余责成。太低估国军的智商了。 余则成向谢若林买了关于冈村宁次的情报几天后中共电台就揭露了国民党的阴谋,这也间接导致了余责成的暴露。中共难道就是这么不顾潜伏在龙潭的同志的安危?余则成赴南京执行刺杀李海丰的任务时被暗杀的地点恰好在中共南京地下党联络点门外。余则成被中共地下党救了一条命,死里逃生,之后又为中共做事。这个巧合也许可以说得过去,毕竟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
军统天津站行动队队长马奎马先生,恰好是在南京杀害中共在军统的地下党吕宗方的凶手。这个巧合就有点没有必要了,莫非是剧组要节省演员开支? 谢若林搞到的延安的文件恰好有关于陈秋平牺牲始末的记载。这种巧合的概率就比较小了。八路军天津军调代表竟然有左蓝,命中注定于则成和这个女人没完没了。
军调期间和余则成在咖啡馆里接头的竟然还是左蓝。堂堂军调代表在军调期间从事间谍活动,确实有损中共爱好和平名声。左蓝去见马奎的老婆〔其实是李涯的圈套〕,没想到半路上竟然遇见了马奎,最后左蓝同志和马奎“同志”一阵激烈的对射后同归于尽。真是前世的冤家,这都能碰上。
一部电视剧中没有巧合,就无法吸引观众,情节难以继续。但是,如果巧合太多,难免落入俗套,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难忘片段一:刺杀李海丰
片段出处:第二集

第二集截图
杀手仿佛无形,几截断木阻住去路,拦了来路,观众看了便心知——这人,再无生还之理。车中的人惶然,末路,观众看他的末路。
导演给观众看过的几个碎片段中,这个男人从来没有快乐过。此刻,已是结局,闪回是他的妻子,孩子。一瞬间,这个已经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男人,却有多少了人情表现,末路的人,总是有些可怜。杀手仍是无形,居高临下仿佛上帝的审判。“砰”然枪响,不知何处的子弹,保镖鲜血溅在玻璃上。另一个惶然打开车门。然而这视觉,仍是给了他,观众和他一起呆在车里,独自体会这种焦灼与恐怖。外面是无知的世界,外面是死亡。
镜头又转,仍是与孩子玩耍着的女人,她已经有着足够不安了。这不安,导演继续给观众看。知道他是必死的的人,知道他是该死的人,但镜头给了李海丰的视觉给观众,所以,观众这一刻,是与他的生死一同紧跟着。又是枪声,外面归于死亡宁静。观众和他一起思索,下一步如何?下一步,他放弃。镜头终于变了,观众的视觉回到了旁观者,已经被放弃的人,从车窗扔出了枪。余则成不那么英雄地从狙击点出现,现在,恻隐之心结束,观众再次站在了主人公的视觉上。对白富有意味:“重庆的?延安的?”“抗日的,迟早的。”
杀死一个人,很简单,但导演却给了观众一次从李海丰带入感受到经历。这种经历增加了紧张感,又表达了人物的复杂性。那个女人抱着孩子,仍在茫然张望,但一切,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