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大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业考核,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教学五环节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体现这一中心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常规细则。
扩展资料: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个人教学计划等。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统筹协调,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检查措施,对各项主要教学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作为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依据。
2、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应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对本学期各项教研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经全组教师讨论通过后,于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导处审定存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计划执行的具体负责人。
3、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各任课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充分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总体精神,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
明确教材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估计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拟定教学进度,提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以上各项计划分学期制定,计划制定后,打印一式两份,一份交学校教导处存档,一份由计划执行人保存。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计划落实到位。学期结束时各责任部门和学科教师应及时对照计划,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并写出书面总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常规
2024-12-11 广告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 学期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开学后二周内上交。
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
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
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
①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
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
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
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
选定教学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
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5)教学媒体的选择
①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CAI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
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
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
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
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
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4.教学效果: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
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
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
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
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质量测评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5。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改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提倡教师面批和个别指导,不能公布学生成绩。
5.学业成绩报告单。期末学业报告单成绩单由期末测试成绩40%,平时测试成绩30%,学习态度与习惯(成长过程记录)30%组成。可分档评定学生学业报告单:
序号 档次 分 值
A 优秀 90以上(或占人数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数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数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数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