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名著例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环境是作者为笔下的人物设置的舞台,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一般来讲,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作品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们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谈一下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几点作用。
一、展现人物生活的场所和社会背景,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马克思说:“任何人都不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艺术世界里,人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场所下进行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为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交代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走了皇亲国戚,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仍然束缚着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她们受尽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这一时期,鲁迅先生探索的主题正是农民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了《祝福》,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祥林嫂的悲剧揭露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流毒。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暗示了黑暗的社会环境,为我们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接着,作者又描写了“祝福”这一具地方风特色的新年活动: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通过“祝福”这种特殊的场景把我们带入到了作品背景当中,暗示我们“一切”都没有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封建思想、礼教还有迷信思想仍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说明妇女的地位仍然低下。
在鲁镇人全都忙着准备新年“祝福”的时候,可怜的祥林嫂却被完全排斥在外,她拄着杖,挎着装着破碗的篮子,在镇上徘徊,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在一片祥和的祝福气氛中,内心饱受折磨、精神已经崩溃的祥林嫂,最终悲惨的死去了。死了以后的祥林嫂还被鲁四老爷骂作“谬种”,因为她“死的不是时候”。
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我”等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二、展现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揭露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是小说常用的技巧。
在《祝福》当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变化都和“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在典型环境中为我们展现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她的内心世界。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开篇的“祝福”中让饱受苦难和精神折磨的祥林嫂走完了悲惨的一生。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次“祝福”中,她是恐惧的、担忧的,因为对神灵、对“灵魂的有无”,她是怀着矛盾的心理的。她希望有神灵和灵魂,这样死后就可以见到死去的家人;她又害怕有灵魂和神灵,因为她怕因为自己改嫁的原因,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自己的两个男人。而造成她恐惧担忧的,正是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同样被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人。
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先生用“祝福”这个环境,描写了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变化。
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还是一个健康的年轻的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不辞辛苦的干活,对生活的也还充满着希望。在帮主人准备“福礼”的时候,嘴角都是含着笑: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时候的祥林嫂虽然因为死了男人,被保守的四叔嫌弃,但是因为肯吃苦,手脚勤快,得到了四婶和周围的认可。这时候的她虽然身体劳累,但是精神上还是放松的。
不幸的是,不久以后,祥林嫂被婆家人捉走卖掉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成了一个再次失去丈夫、失去唯一的孩子的不行的女人。这时候,黑暗的封建礼教赤裸裸的露出了它吃人的面目,给不幸的祥林嫂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镇上的人不但不同情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反倒因为她再嫁而瞧不起她,把她失去丈夫、孩子的事情当成一个笑话。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这一年的“福礼”四婶也不要她参与准备了。因为四叔认为,祥林嫂改嫁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用她在家里做工已经算是开恩,祭祀祖宗是重要的大事,万万不能让她插手,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受了打击的祥林嫂,只得讪讪的缩回了手,默默地坐在一边烧火。
后来,柳妈“好心”地提醒她,说再嫁的女人死了到阴间,会被阎王锯开身体分给两个丈夫,解决的方法是给寺庙里捐一条门槛。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然而,捐了门槛,“赎了罪名”的祥林嫂仍然被大家当做不吉利的、肮脏的女人。
冬至祭祖的时候,祥林嫂以为自己捐了门槛,有资格帮忙了,更加卖力气的干活,可是在她去拿烛台、酒杯的时候却听到四婶大叫:“你放着吧,祥林嫂!”
这件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她“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上线的时候,四叔赶他走开,她才走到一边去。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一般来讲,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作品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们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谈一下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几点作用。
一、展现人物生活的场所和社会背景,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马克思说:“任何人都不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艺术世界里,人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场所下进行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为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交代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走了皇亲国戚,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仍然束缚着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她们受尽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这一时期,鲁迅先生探索的主题正是农民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了《祝福》,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祥林嫂的悲剧揭露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流毒。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暗示了黑暗的社会环境,为我们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接着,作者又描写了“祝福”这一具地方风特色的新年活动: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通过“祝福”这种特殊的场景把我们带入到了作品背景当中,暗示我们“一切”都没有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封建思想、礼教还有迷信思想仍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说明妇女的地位仍然低下。
在鲁镇人全都忙着准备新年“祝福”的时候,可怜的祥林嫂却被完全排斥在外,她拄着杖,挎着装着破碗的篮子,在镇上徘徊,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在一片祥和的祝福气氛中,内心饱受折磨、精神已经崩溃的祥林嫂,最终悲惨的死去了。死了以后的祥林嫂还被鲁四老爷骂作“谬种”,因为她“死的不是时候”。
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我”等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二、展现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揭露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是小说常用的技巧。
在《祝福》当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变化都和“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在典型环境中为我们展现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她的内心世界。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开篇的“祝福”中让饱受苦难和精神折磨的祥林嫂走完了悲惨的一生。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次“祝福”中,她是恐惧的、担忧的,因为对神灵、对“灵魂的有无”,她是怀着矛盾的心理的。她希望有神灵和灵魂,这样死后就可以见到死去的家人;她又害怕有灵魂和神灵,因为她怕因为自己改嫁的原因,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自己的两个男人。而造成她恐惧担忧的,正是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同样被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人。
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先生用“祝福”这个环境,描写了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变化。
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还是一个健康的年轻的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不辞辛苦的干活,对生活的也还充满着希望。在帮主人准备“福礼”的时候,嘴角都是含着笑: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时候的祥林嫂虽然因为死了男人,被保守的四叔嫌弃,但是因为肯吃苦,手脚勤快,得到了四婶和周围的认可。这时候的她虽然身体劳累,但是精神上还是放松的。
不幸的是,不久以后,祥林嫂被婆家人捉走卖掉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成了一个再次失去丈夫、失去唯一的孩子的不行的女人。这时候,黑暗的封建礼教赤裸裸的露出了它吃人的面目,给不幸的祥林嫂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镇上的人不但不同情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反倒因为她再嫁而瞧不起她,把她失去丈夫、孩子的事情当成一个笑话。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这一年的“福礼”四婶也不要她参与准备了。因为四叔认为,祥林嫂改嫁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用她在家里做工已经算是开恩,祭祀祖宗是重要的大事,万万不能让她插手,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受了打击的祥林嫂,只得讪讪的缩回了手,默默地坐在一边烧火。
后来,柳妈“好心”地提醒她,说再嫁的女人死了到阴间,会被阎王锯开身体分给两个丈夫,解决的方法是给寺庙里捐一条门槛。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然而,捐了门槛,“赎了罪名”的祥林嫂仍然被大家当做不吉利的、肮脏的女人。
冬至祭祖的时候,祥林嫂以为自己捐了门槛,有资格帮忙了,更加卖力气的干活,可是在她去拿烛台、酒杯的时候却听到四婶大叫:“你放着吧,祥林嫂!”
这件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她“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上线的时候,四叔赶他走开,她才走到一边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