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了就是居士吗?
展开全部
皈依之后就是居士了吗?
是的,皈依了,就可以称为居士
皈依后怎么做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在寺庙举行了皈依仪式后,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认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居士应具的条件 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汩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宝——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 *** 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做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皈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在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一日一夜不可与异 *** 接)。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著香花 ,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俗称持午,过日中之后,只许饮水,不得进食。) 如果修菩萨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规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因为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且比宣誓的意义更庄严,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腐剂。第三、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培养与经营,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但是,经义博大精深,亲近善知识,“往诣塔寺”,“专心听法”的点化讲授,仍是必需。这该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的。第五、慧具足:这是对真谛的体会或领悟,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居士的家庭生活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
是不是皈依三宝后才能称为居士?
1、严格的说,皈依三宝,在家修行,称在家学佛居士。2、皈依三宝,虽然是做个仪式,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3、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4、从仪式开始导入实质,闻思修、五戒十善、信解行证。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来: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
怎样皈依佛门 居士
佛家对于出家不出门的佛门弟子,一般称之为居士。
所谓的居士,对于佛门寺院的的戒律戒规要求不严,只要虔诚礼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如古代的苏东坡、李嘉诚、谢慧如等,他们都是在家的居士。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许多佛门语言都是进入中国后,新造出来的,比如佛,比如皈字。所谓皈,左面“白”,右面“反”,这是个生造字。造这个字是有原因的。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对于道德要求比较高,所以人们多讲善恶;在古印度则不然,人们很少谈善恶,他们更多讲黑白。我们要虔诚于佛,就要从黑反过来,达到白,这叫“反白”,这就是“皈”的本意。由此可见,皈依并不同于 “出家”。
“皈依”只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个流程,相当于入门。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正宗佛家看来,如果不受皈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学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
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参加礼拜弥撒是同一个道理。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们会在儿孙出生的时候直接将其皈入佛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经过以上的步骤,不过这种儿童一般在佛教气氛中长大,也可能会重复上述过程。
持有皈依证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寺庙中,可以免收门票。
皈依了有三皈依戒,就是皈依了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其他宗教的鬼神,其他宗教的典籍,其他宗教的徒众。这是皈依戒。然后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经常说皈依三宝,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证和居士证有什么区别
1、皈依不一定要受戒;
2、皈依受戒后就是居士(但还不能算真正的居士);
3、至于居士证很少见
佛法的学修不出戒定慧三学。从修学上说,这三者是一体的,并不能分开的。但从实践的体验的侧重和次第上说,则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本质上,持戒,就是修定;持戒之见地,就是慧观。故实修时,戒定慧是一如不可分的。
而佛法的戒律,总说有三种:别解脱戒、菩提心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密乘戒)。这三戒的基础则是皈依的诸学处(也称皈依戒的)。关于三种戒,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是成长的戒的见,萨迦派多此见。一种是器水影的见,格鲁派多此见。后者更为严格。
而别解脱戒有七众五种。七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近学女、男居士、女居士。而五种戒,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此二为具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居士戒。其根本都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居士戒则多一条酒戒而为居士五戒。居士在未违犯皈依学处的基础上,受持得五戒中的一戒,则为一戒居士。以此类推。若五戒全受持,则可为大居士了。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可参看觉音大师《清净道论》中有关戒学的章节和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脱(在家篇)》。
受了菩萨戒的,就是菩萨了。只是在未见性前,只能称为凡夫菩萨耳。而今不少受此戒者不知此理,虽日后利益自会有的,只是现在可能会有点麻烦的吧。具体可参阅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脱——菩萨戒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萨戒论》的。
至于密宗戒,在具体的灌顶时,上师自然会介绍有关的誓言的。相应的灌顶有相应的誓言的。生起次第有生起次第的誓言,圆满次第有圆满次第的誓言,大圆满有大圆满的誓言的。详细的,当由师传的。
总的说,别解脱戒侧重于言行和威仪,菩萨戒侧重于利他的心,密宗戒则在于见修行果。
大概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可以多看点有关的论著的。
皈依了可以称自己是居士吗
皈依了就是在家学佛居士。。。没有自己称,自己是居士的,,只有学佛莲友,称对方,师兄,或,某某居士!,,,你说你是,学佛居士,,不是妄语!
居士的皈依师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后学佛的师傅
皈依师父是帮你皈依三宝。不是皈依那个人。他帮您皈依之后您就已经发誓皈依三宝,这个誓言要守住。
然后你要找一个传法的师父,这个师父,你要观察,信任他之后,就认定她是你的传法师父,这个时候你要认定了,就不要舍弃上师,也就是不能诽谤这位师父,离开这位师父,不听他的话之类的,怎么认定呢?主要看这位师父有没有慈悲心,具足慈悲心是第一位的条件。然后看他是否具备传法的资格,有没有传承等。这些比较困难,主要是平时接触的时候好好观察慈悲心。
皈依师父和传法师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不是一个人,要看缘分了。
居士证和皈依证有何区别
哪里有什么居士证哦,皈依了就是居士了,发的就是皈依证。
请问皈依了是要自己买居士衣服穿吗皈依了要怎么做
继续修学佛法了 看书 净土五经 、地藏经 、药师经、 普门品等等
了解佛家 五戒 、十善 、菩萨六度万行
是的,皈依了,就可以称为居士
皈依后怎么做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在寺庙举行了皈依仪式后,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认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居士应具的条件 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汩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宝——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 *** 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做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皈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在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一日一夜不可与异 *** 接)。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著香花 ,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俗称持午,过日中之后,只许饮水,不得进食。) 如果修菩萨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规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因为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且比宣誓的意义更庄严,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腐剂。第三、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培养与经营,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但是,经义博大精深,亲近善知识,“往诣塔寺”,“专心听法”的点化讲授,仍是必需。这该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的。第五、慧具足:这是对真谛的体会或领悟,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居士的家庭生活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
是不是皈依三宝后才能称为居士?
1、严格的说,皈依三宝,在家修行,称在家学佛居士。2、皈依三宝,虽然是做个仪式,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3、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4、从仪式开始导入实质,闻思修、五戒十善、信解行证。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来: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
怎样皈依佛门 居士
佛家对于出家不出门的佛门弟子,一般称之为居士。
所谓的居士,对于佛门寺院的的戒律戒规要求不严,只要虔诚礼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如古代的苏东坡、李嘉诚、谢慧如等,他们都是在家的居士。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许多佛门语言都是进入中国后,新造出来的,比如佛,比如皈字。所谓皈,左面“白”,右面“反”,这是个生造字。造这个字是有原因的。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对于道德要求比较高,所以人们多讲善恶;在古印度则不然,人们很少谈善恶,他们更多讲黑白。我们要虔诚于佛,就要从黑反过来,达到白,这叫“反白”,这就是“皈”的本意。由此可见,皈依并不同于 “出家”。
“皈依”只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个流程,相当于入门。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正宗佛家看来,如果不受皈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学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
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参加礼拜弥撒是同一个道理。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们会在儿孙出生的时候直接将其皈入佛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经过以上的步骤,不过这种儿童一般在佛教气氛中长大,也可能会重复上述过程。
持有皈依证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寺庙中,可以免收门票。
皈依了有三皈依戒,就是皈依了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其他宗教的鬼神,其他宗教的典籍,其他宗教的徒众。这是皈依戒。然后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经常说皈依三宝,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证和居士证有什么区别
1、皈依不一定要受戒;
2、皈依受戒后就是居士(但还不能算真正的居士);
3、至于居士证很少见
佛法的学修不出戒定慧三学。从修学上说,这三者是一体的,并不能分开的。但从实践的体验的侧重和次第上说,则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本质上,持戒,就是修定;持戒之见地,就是慧观。故实修时,戒定慧是一如不可分的。
而佛法的戒律,总说有三种:别解脱戒、菩提心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密乘戒)。这三戒的基础则是皈依的诸学处(也称皈依戒的)。关于三种戒,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是成长的戒的见,萨迦派多此见。一种是器水影的见,格鲁派多此见。后者更为严格。
而别解脱戒有七众五种。七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近学女、男居士、女居士。而五种戒,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此二为具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居士戒。其根本都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居士戒则多一条酒戒而为居士五戒。居士在未违犯皈依学处的基础上,受持得五戒中的一戒,则为一戒居士。以此类推。若五戒全受持,则可为大居士了。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可参看觉音大师《清净道论》中有关戒学的章节和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脱(在家篇)》。
受了菩萨戒的,就是菩萨了。只是在未见性前,只能称为凡夫菩萨耳。而今不少受此戒者不知此理,虽日后利益自会有的,只是现在可能会有点麻烦的吧。具体可参阅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脱——菩萨戒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萨戒论》的。
至于密宗戒,在具体的灌顶时,上师自然会介绍有关的誓言的。相应的灌顶有相应的誓言的。生起次第有生起次第的誓言,圆满次第有圆满次第的誓言,大圆满有大圆满的誓言的。详细的,当由师传的。
总的说,别解脱戒侧重于言行和威仪,菩萨戒侧重于利他的心,密宗戒则在于见修行果。
大概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可以多看点有关的论著的。
皈依了可以称自己是居士吗
皈依了就是在家学佛居士。。。没有自己称,自己是居士的,,只有学佛莲友,称对方,师兄,或,某某居士!,,,你说你是,学佛居士,,不是妄语!
居士的皈依师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后学佛的师傅
皈依师父是帮你皈依三宝。不是皈依那个人。他帮您皈依之后您就已经发誓皈依三宝,这个誓言要守住。
然后你要找一个传法的师父,这个师父,你要观察,信任他之后,就认定她是你的传法师父,这个时候你要认定了,就不要舍弃上师,也就是不能诽谤这位师父,离开这位师父,不听他的话之类的,怎么认定呢?主要看这位师父有没有慈悲心,具足慈悲心是第一位的条件。然后看他是否具备传法的资格,有没有传承等。这些比较困难,主要是平时接触的时候好好观察慈悲心。
皈依师父和传法师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不是一个人,要看缘分了。
居士证和皈依证有何区别
哪里有什么居士证哦,皈依了就是居士了,发的就是皈依证。
请问皈依了是要自己买居士衣服穿吗皈依了要怎么做
继续修学佛法了 看书 净土五经 、地藏经 、药师经、 普门品等等
了解佛家 五戒 、十善 、菩萨六度万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