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能用的庙号“祖”,为什么朱棣用了?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由于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皇位。1402年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其庙号是高祖,其子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朱棣死后原本的庙号就是明太宗,而非明成祖。那么明太宗朱棣的庙号为什么会改为明成祖?是其后那位皇帝改的呢?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一般来说,庙号并不参照谥法,但是内含褒贬之意。例如太祖、高祖代表开国立业,世祖比喻开疆扩土。至于太宗,一般指继开国皇帝——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把祖业发扬光大。一般皇帝总说列祖列宗,其中“宗”就是指太宗,可见地位之崇高。
众所周知,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太宗,是嘉靖当上皇帝后才把朱棣庙号太宗改为为“成祖”。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帝位来自其堂哥明武宗,而且其父亲并不是皇帝,嘉靖继位后一心想让生父朱祐杬入太庙,来显示自己皇位正统。为了在太庙中可以给自己父亲腾出一个位子来,所以才将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这样就给全天下之人没有了什么口实。
但天子七庙,即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不动,剩余六个位置一般按照与在任皇帝亲缘关系来排。若出了三昭三穆(昭为父,子为穆)关系后,即移入偏殿供奉。明朝的太庙有所不同,共供奉九位皇帝依次分别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
嘉靖皇帝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则必须从原来的九位皇帝中移出一位进入偏殿,如果这样做,大臣们就会反对,因为自己这样做是“大不敬”,而且自己的父亲没有什么建树。这时候嘉靖皇帝灵机一动,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样自己的父亲也能进太庙,而不用把太庙中的某一位给挪出来了。嘉靖皇帝还找了个理由堵住大臣的口即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就这样嘉靖皇帝的父亲也顺理成章地移入太庙正殿供奉,而自己就出身政通了。嘉靖改朱棣庙号史称明代大礼议,从此以后明成祖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不过,以朱棣的文治武功,说他为“祖”也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