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信息技术,急需相关资料!谢谢!可以多加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技术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信息技术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 信息技术
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 信息技术
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在以下几个层面推动着企业升级:1、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方
信息技术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可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信息技术
、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编辑本段信息技术代表之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历史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象人一样思考。 在1955的时候,香农与人一起开发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它在树中搜索,寻找与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树的分枝进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程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许多还是来自于这个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的麦卡希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这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次会议给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在1957年,香农和另一些人又开发了一个程序称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对Wiener的反馈理论有一个扩展,并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别的科学家在努力开发系统时,右图这位科学家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他创建了表处理语言LISP,直到现在许多人工智能程序还在使用这种语言,它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发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学院受到了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的支持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国政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在冷战中保持与苏联的均衡,虽然这个目的是带点火药味的,但是它的结果却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后发展出的许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学开发出了SHRDLU。在这个大发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他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如统计分析数据,参与医疗诊断等等,它作为生活的重要方面开始改变人类生活了。在理论方面,70年代也是大发展的一个时期,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个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为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它已经在进入我们的生活,模糊控制,决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让计算机这个机器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力活动,把人类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但我想对科学真理的无尽追求才是最终的动力吧。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问题求解。 人工智能的第一大成就是下棋程序,在下棋程度中应用的某些技术,如向前看几步,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些较容易的子问题,发展成为搜索和问题归纳这样的人工智能基本技术。今天的计算机程序已能够达到下各种方盘棋和国际象棋的锦标赛水平。但是,尚未解决包括人类棋手具有的但尚不能明确表达的能力。如国际象棋大师们洞察棋局的能力。另一个问题是涉及问题的原概念,在人工智能中叫问题表示的选择,人们常能找到某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求解变易而解决该问题。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程序已能知道如何考虑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即搜索解答空间,寻找较优解答。 2、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 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领域之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中的有关事实上,留意可信的证明,并在出现新信息时适时修正这些证明。对数学中臆测的题。定理寻找一个证明或反证,不仅需要有根据假设进行演绎的能力,而且许多非形式的工作,包括医疗诊断和信息检索都可以和定理证明问题一样加以形式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中定理证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 3、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的处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注目的成果。目前该领域的主要课题是:计算机系统如何以主题和对话情境为基础,注重大量的常识——世界知识和期望作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码和解码问题。 4、智能信息检索技术。 受"()*+ (*) 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信息获取和精化技术已成为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走向广泛实际应用的契机与突破口。 5、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近年来,在“ 专家系统”或“ 知识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现了成功和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人类专家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才能达到优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这些知识,也应该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现在这一点已被证实。如在矿物勘测、化学分析、规划和医学诊断方面,专家系统已经达到了人类专家的水平。成功的例子如:PROSPECTOR系统发现了一个钼矿沉积,价值超过1亿美元。DENDRL系统的性能已超过一般专家的水平,可供数百人在化学结构分析方面的使用。MY CIN系统可以对血液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案提供咨询意见。经正式鉴定结果,对患有细菌血液病、脑膜炎方面的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已超过了这方面的专家。
编辑本段就业前景
一、人才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据保守估计,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IT技术人员的极度短缺,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些职位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员。于是许多人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来获得这些职位 二 、工作需求 IT行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迫切需要依靠学习和培训获得进入IT业的技术能力。而另一个方面,IT行业中职业的变化和更替也是最为频繁的,它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这种持续工作的状态。同时一个人学习的技术越先进,掌握的技术越全面,那么这个人的事业发展前景就越广阔,工作选择的机会就越大。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掌握过时技术的人员也不得不重新进行培训,以使自己能够与最新的技术同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个企业对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职人员必须要学会操作微机。 三、加入WTO刺激了培训市场的需求 中国加入WTO,商务运作将会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国内商务、企业竞争将使得商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只有那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具备熟练技能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能适应全球化贸易市场的要求。 四、兴趣爱好 现代人面临的并不是知识危机,因为很多人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知识不再是危机。现代人越来越多体验到的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他们个人需要培训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出钱培训,所以针对本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市场会越来越大。另外,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了,面对个人兴趣方面的培训市场会多起来,在工作之后,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些培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五、高校教育机制存在着不足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育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课程设置陈旧,设施跟不上,使得现在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有余,岗位需要的专业应用技术相对不足。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人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捧着大学毕业证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我培训中心从技能教育上进行突破,以解决社会对应用人才的渴望,使莘莘学子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使更多在就业途中艰苦跋涉,俳徊不前的求职者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信息技术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 信息技术
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 信息技术
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在以下几个层面推动着企业升级:1、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方
信息技术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可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信息技术
、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编辑本段信息技术代表之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历史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象人一样思考。 在1955的时候,香农与人一起开发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它在树中搜索,寻找与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树的分枝进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程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许多还是来自于这个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的麦卡希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这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次会议给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在1957年,香农和另一些人又开发了一个程序称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对Wiener的反馈理论有一个扩展,并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别的科学家在努力开发系统时,右图这位科学家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他创建了表处理语言LISP,直到现在许多人工智能程序还在使用这种语言,它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发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学院受到了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的支持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国政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在冷战中保持与苏联的均衡,虽然这个目的是带点火药味的,但是它的结果却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后发展出的许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学开发出了SHRDLU。在这个大发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他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如统计分析数据,参与医疗诊断等等,它作为生活的重要方面开始改变人类生活了。在理论方面,70年代也是大发展的一个时期,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个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为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它已经在进入我们的生活,模糊控制,决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让计算机这个机器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力活动,把人类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但我想对科学真理的无尽追求才是最终的动力吧。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问题求解。 人工智能的第一大成就是下棋程序,在下棋程度中应用的某些技术,如向前看几步,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些较容易的子问题,发展成为搜索和问题归纳这样的人工智能基本技术。今天的计算机程序已能够达到下各种方盘棋和国际象棋的锦标赛水平。但是,尚未解决包括人类棋手具有的但尚不能明确表达的能力。如国际象棋大师们洞察棋局的能力。另一个问题是涉及问题的原概念,在人工智能中叫问题表示的选择,人们常能找到某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求解变易而解决该问题。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程序已能知道如何考虑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即搜索解答空间,寻找较优解答。 2、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 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领域之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中的有关事实上,留意可信的证明,并在出现新信息时适时修正这些证明。对数学中臆测的题。定理寻找一个证明或反证,不仅需要有根据假设进行演绎的能力,而且许多非形式的工作,包括医疗诊断和信息检索都可以和定理证明问题一样加以形式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中定理证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 3、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的处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注目的成果。目前该领域的主要课题是:计算机系统如何以主题和对话情境为基础,注重大量的常识——世界知识和期望作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码和解码问题。 4、智能信息检索技术。 受"()*+ (*) 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信息获取和精化技术已成为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走向广泛实际应用的契机与突破口。 5、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近年来,在“ 专家系统”或“ 知识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现了成功和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人类专家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才能达到优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这些知识,也应该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现在这一点已被证实。如在矿物勘测、化学分析、规划和医学诊断方面,专家系统已经达到了人类专家的水平。成功的例子如:PROSPECTOR系统发现了一个钼矿沉积,价值超过1亿美元。DENDRL系统的性能已超过一般专家的水平,可供数百人在化学结构分析方面的使用。MY CIN系统可以对血液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案提供咨询意见。经正式鉴定结果,对患有细菌血液病、脑膜炎方面的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已超过了这方面的专家。
编辑本段就业前景
一、人才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据保守估计,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IT技术人员的极度短缺,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些职位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员。于是许多人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来获得这些职位 二 、工作需求 IT行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迫切需要依靠学习和培训获得进入IT业的技术能力。而另一个方面,IT行业中职业的变化和更替也是最为频繁的,它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这种持续工作的状态。同时一个人学习的技术越先进,掌握的技术越全面,那么这个人的事业发展前景就越广阔,工作选择的机会就越大。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掌握过时技术的人员也不得不重新进行培训,以使自己能够与最新的技术同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个企业对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职人员必须要学会操作微机。 三、加入WTO刺激了培训市场的需求 中国加入WTO,商务运作将会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国内商务、企业竞争将使得商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只有那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具备熟练技能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能适应全球化贸易市场的要求。 四、兴趣爱好 现代人面临的并不是知识危机,因为很多人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知识不再是危机。现代人越来越多体验到的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他们个人需要培训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出钱培训,所以针对本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市场会越来越大。另外,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了,面对个人兴趣方面的培训市场会多起来,在工作之后,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些培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五、高校教育机制存在着不足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育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课程设置陈旧,设施跟不上,使得现在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有余,岗位需要的专业应用技术相对不足。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人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捧着大学毕业证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我培训中心从技能教育上进行突破,以解决社会对应用人才的渴望,使莘莘学子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使更多在就业途中艰苦跋涉,俳徊不前的求职者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
展开全部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如何为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服务、在经济中如何发挥综合功效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简称“项目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建设结束应用也就可以松懈下来,应用是一个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学习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技术质量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现状分析
(一)态度方面
1.学校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在回答:“学校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视情况”,有8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重视”,1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重视”,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一般”,还有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业务指导部门的引领下,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已经高度的认识到了项目工程实施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个人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教师们在回答:“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力是什么?”时,有18%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较大帮助,69%的教师认为时代的要求,不用就落伍了,还有13%的教师认为是领导规定必须用。这一数据反映出教师们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更多的还想通过在运用中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少部分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有少部教师是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被动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二)行动方面
1.设备添置方面
从调查的学校来看,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为了满足学科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都不同程度的添置计算机、投影仪或电视机等设备。80%以上的初级中学除了项目工程配备的网教室以外,均有10-18台计算机的教师备课室,60%以上的乡(镇)中心小学都有2-3间多媒体教室(包括计算机+电视机)供教师学科教学,部分村级小学也添置了1台计算机供教师查阅资料使用。另外,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都以光纤或ADSL的方式接入了互联网,30%左右的初级中学建立了学校网站。这些硬件添加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学校自筹,也有部分是当地政府下拔的专项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应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部分学校领导者的重视。
2.资源应用方面
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针对“您校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运行状况”的使用率进行了统计:11%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20-25小时,18%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5-20小时,33%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0-15小时,2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5-10小时,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不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还不高,规模稍大一点的学校,教师每周平均使用多媒体室上课还不到1小时,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也就很难落实,需要加大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力度和建设力度。
在了解教师查阅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对“您观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周期”情况进行了统计:每天查阅2次的占3%,每天查阅1次占33%,每周查阅2-3次占41%,每周查阅1次的占15%,偶尔查阅的点6%,不查阅的占2%。由此说明一半以上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课程资源”栏目没有得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专业发展”栏目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素质。
3.应用规划方面
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有两所学校(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各一所)有较为简要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当问及教师个人在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上是否有较为清晰的目标时,只有少数教师承认有奋斗目标,但不清晰。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虽然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中小学仍然停留在计划体制管理下,教育局要求学校做什么,校长就做什么,校长要求教师怎么做,教师就怎么,形成了一种依赖的思想,从而学校发展无特色,教师发展无个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职业规划,教师只是职业,没有把教育教学当成是事业来做。
(三)应用领域
1.学科教学方面
从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来看,农村初级中学主要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所谓的“主科”,中心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其他学科应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专职教师少,90%以上的都是兼教学科,教师大量的时间花在主教学科上了。二是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教材版本比较多,与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资源很难配套,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三是初级中学的音、体、美及其他小学科不纳入毕业考试,时常还会发生被毕业考试科目挤占课时的现象。
2.学生学习方面
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据教师们反应,这些资源也只有极少的学校或教师引领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学校和学生家里硬件条件限制,学校仅有计算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只能供学科教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使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特别是村级小的学生家里根本没有计算机,也无法联网,也无法使用。二是学科课时紧,根据新课程计划要求和相关文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在校的时间就是学科教学时间,既使用有地方课程,也很少教师使用。
3.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发展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校本研修活动中,在调查的过程发现,90%以上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资源,在项目管理员的技术支持下,学习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作用和掌握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方法,10%左右的教师利用过互联网络中的论坛、博客与外界交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方面,30%左右的学校教科室组织教师诸如 “集体备课(1人主备)——主备人上课——集体研讨——换小组成员再上课——反思”的模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4.新农村建设方面
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只有6%的学校经常用,12%的学校偶尔用,82%的学校不用。远程教育资源没有大面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因主要在哪里?据学校反映:一是学校与当地政府、农民工作节奏不协调,农民要用的时候,不是学生在上课,就是学校在放假,这样一来二去,学校觉得不方便,老百姓也觉得麻烦。二是各学校宝贵远程教育设备,让其他人操作,怕损坏。
(四)应用效果
1.信息技术技能方面
从调查问卷上反映:93%的教师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操作系统,75%的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46%的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95%的教师可以获取IP资源,还有23%的教师能够上互联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表明教师通过应用项目工程提供的设备资源后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2.资源选用能力方面
从教师选择和应用的调查问卷上反映:95%的教师能够直接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于学科教学,60%的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简单的整合使用,8%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较好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与其他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工程的实施对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3.学习效果方面
运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后,教育教学质量有何变化?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9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变化,9%的教师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1%的老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能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或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完全显现出来。二是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课堂内外,学生已经形成了许多能力是隐性的,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或无法测量。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性掌握不够,使用方法不熟或者学生对现代技术手段介入学习活动而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比较没有提高。
(五)教师期望
在教师期望方面我们采用了一道开放性的问卷题,部分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了一些对未来的期待。我们对这些答题进行了综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大硬件投入
教师认为:学校的硬件设备虽然较以往有了较的改进,但仍然不能够满足学科教学与自身学习的需要,要使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学资源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的家庭,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
2.加大培训力度
许多教师感觉到:由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时常遇到一点小小的故障就得花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大量时间都花在备课过程中的课件制作环节。要提高教师编制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的水平,除了教师自学,同伴互助之外,能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点拨一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会进步得更快。
3.减轻课务负担
教师们普遍反映:在校期间,除了在教室上课,就是批改作业,特别是村级小学的教师们平均带4门以上的学科,且基本上属于教师“包班制(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包揽所有学科教学)”的情况。教师想在上班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本上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部教师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少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4.形成学习共同体
虽然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艰苦,信息化环境较差,大部分教师都希望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他们也感觉得到: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能够引领教师们更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人太少,希望通过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搭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形成“网络与人”的学习共同体。
二、改进对策
(一)正视现状、建用结合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建设结束应用也就可以松懈下来,应用是一个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协调统一,深入应用是项目工程当前主要的任务。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技术装备等部门从政策宣传、管理到位和硬、软件技术保障畅通。当前,各学校的项目管理员、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从项目工程的实施尝到了“甜头”,无论是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水平,还是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项目工程已经深入人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到政策、规章制度到位,各业务部门关系协调,督促管理制度的落实。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项目管理员的培训上狠下功夫,形成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保证项目工程的设备健康、良好的运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作用,推进农村教育信息的进程。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实行的是归口管理,责任落实的管理体制,教学研究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项目工程的建设中来,对于项目工程的相关背景及资源的传播途径,使用特征都较为陌生,要深入研究资源的应用首先必须过“学习”关。因此,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管理者和研究员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强了解、学习和应用资源,根据资源的特性深入研究资源如何更好的应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科教师深入应用,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研究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农村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们,不要重蹈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追求硬件上档次“重硬轻软”的覆辙,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适当的添置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够用”即可。学校既不要产生贪大求全,也不要产生农村条件差,设备简陋就不应用资源,等到条件改善后再用的错误认识。项目工程配备的设备和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的最低要求,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科教师都必须正视现状,端正资源应用的思想,深入应用资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规划、引领发展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从而一个县、地区甚至全省形成一种发展模式,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比较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无论学校规模大小、条件优劣都齐步走,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不同类型的学校,导致所有学校一个样。因此,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引领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强调所有教师加强应用是发挥资源应用效益的有效保证,但时间久了,教师们就会因为在前期应用过程中努力程度不同而发展水平各异,还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办法收效就会甚微。大多教师都会在这把“尺子”的刻度范围内游荡,没有职业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随意性大,不深入研究现代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专业发展自然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或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所有教师都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中快速成长,均有进步。也只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较大发展,项目工程实施的效果才会明显,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才会矫健。
(三)搭建平台,共同进步
项目工程的实施突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瓶颈”。由于资源传输途径的特殊性,学校教师只能接收资源,不能很好的与外界的专家、同伴进行实时交流,同时,虽然项目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但是单一的网站资源还是大大限制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研究部门合作搭建一个教师网络研修的平台,让有条件上网的学校或教师参与到网络研修的活动中来。以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和实例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研修平台为研究、学习、交流的载体,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网络。
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修的活动中,教学研究部门的研究员们必须认真组织好本学科的研究骨干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平等的与一线教师对话,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每一位参与活动者的兴趣并鼓励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引领参与者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参与者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修的活动中,可以把农村与城镇中小学联合起来,将城镇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搬到网络研修平台的来。这样,不仅可以引领农村中小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到城镇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来,构建校际互动、城乡互动的学术交流、研究环境。同时,也可以不定期聘请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对网络研修活动进行评价与指导。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做中学、用中学、向专家学、同行互学的习惯养成,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机,营造学习、研究、交流的浓厚学术氛围,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深入应用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部门、中小学校迫在眉睫的工作。只有重视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等方面深层次的有效应用,才能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重大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基础教育跨越发展的愿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央电教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农村远程教育IP资源[DB/OL].北京: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2005,2006.
[2]龚道敏,不让大山挡住教师专业发发展的脚步——湖北省恩施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3]龚道敏,远程教育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5.9(上)
——龚道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简称“项目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建设结束应用也就可以松懈下来,应用是一个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学习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技术质量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现状分析
(一)态度方面
1.学校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在回答:“学校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视情况”,有8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重视”,1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重视”,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一般”,还有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业务指导部门的引领下,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已经高度的认识到了项目工程实施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个人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教师们在回答:“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力是什么?”时,有18%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较大帮助,69%的教师认为时代的要求,不用就落伍了,还有13%的教师认为是领导规定必须用。这一数据反映出教师们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更多的还想通过在运用中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少部分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有少部教师是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被动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二)行动方面
1.设备添置方面
从调查的学校来看,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为了满足学科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都不同程度的添置计算机、投影仪或电视机等设备。80%以上的初级中学除了项目工程配备的网教室以外,均有10-18台计算机的教师备课室,60%以上的乡(镇)中心小学都有2-3间多媒体教室(包括计算机+电视机)供教师学科教学,部分村级小学也添置了1台计算机供教师查阅资料使用。另外,9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都以光纤或ADSL的方式接入了互联网,30%左右的初级中学建立了学校网站。这些硬件添加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学校自筹,也有部分是当地政府下拔的专项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应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部分学校领导者的重视。
2.资源应用方面
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针对“您校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运行状况”的使用率进行了统计:11%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20-25小时,18%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5-20小时,33%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10-15小时,2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周使用率在5-10小时,9%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不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还不高,规模稍大一点的学校,教师每周平均使用多媒体室上课还不到1小时,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也就很难落实,需要加大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力度和建设力度。
在了解教师查阅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对“您观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周期”情况进行了统计:每天查阅2次的占3%,每天查阅1次占33%,每周查阅2-3次占41%,每周查阅1次的占15%,偶尔查阅的点6%,不查阅的占2%。由此说明一半以上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课程资源”栏目没有得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专业发展”栏目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素质。
3.应用规划方面
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有两所学校(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各一所)有较为简要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当问及教师个人在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上是否有较为清晰的目标时,只有少数教师承认有奋斗目标,但不清晰。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虽然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中小学仍然停留在计划体制管理下,教育局要求学校做什么,校长就做什么,校长要求教师怎么做,教师就怎么,形成了一种依赖的思想,从而学校发展无特色,教师发展无个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职业规划,教师只是职业,没有把教育教学当成是事业来做。
(三)应用领域
1.学科教学方面
从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来看,农村初级中学主要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所谓的“主科”,中心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其他学科应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专职教师少,90%以上的都是兼教学科,教师大量的时间花在主教学科上了。二是中小学的音、体、美、自然(小学)、思品与生活(小学)及其他小学科的教材版本比较多,与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资源很难配套,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三是初级中学的音、体、美及其他小学科不纳入毕业考试,时常还会发生被毕业考试科目挤占课时的现象。
2.学生学习方面
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据教师们反应,这些资源也只有极少的学校或教师引领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学校和学生家里硬件条件限制,学校仅有计算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只能供学科教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使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特别是村级小的学生家里根本没有计算机,也无法联网,也无法使用。二是学科课时紧,根据新课程计划要求和相关文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在校的时间就是学科教学时间,既使用有地方课程,也很少教师使用。
3.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发展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校本研修活动中,在调查的过程发现,90%以上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资源,在项目管理员的技术支持下,学习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作用和掌握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方法,10%左右的教师利用过互联网络中的论坛、博客与外界交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方面,30%左右的学校教科室组织教师诸如 “集体备课(1人主备)——主备人上课——集体研讨——换小组成员再上课——反思”的模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4.新农村建设方面
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只有6%的学校经常用,12%的学校偶尔用,82%的学校不用。远程教育资源没有大面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因主要在哪里?据学校反映:一是学校与当地政府、农民工作节奏不协调,农民要用的时候,不是学生在上课,就是学校在放假,这样一来二去,学校觉得不方便,老百姓也觉得麻烦。二是各学校宝贵远程教育设备,让其他人操作,怕损坏。
(四)应用效果
1.信息技术技能方面
从调查问卷上反映:93%的教师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操作系统,75%的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46%的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95%的教师可以获取IP资源,还有23%的教师能够上互联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表明教师通过应用项目工程提供的设备资源后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2.资源选用能力方面
从教师选择和应用的调查问卷上反映:95%的教师能够直接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于学科教学,60%的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简单的整合使用,8%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较好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与其他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工程的实施对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3.学习效果方面
运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后,教育教学质量有何变化?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9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变化,9%的教师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1%的老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能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或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完全显现出来。二是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课堂内外,学生已经形成了许多能力是隐性的,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或无法测量。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性掌握不够,使用方法不熟或者学生对现代技术手段介入学习活动而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比较没有提高。
(五)教师期望
在教师期望方面我们采用了一道开放性的问卷题,部分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了一些对未来的期待。我们对这些答题进行了综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大硬件投入
教师认为:学校的硬件设备虽然较以往有了较的改进,但仍然不能够满足学科教学与自身学习的需要,要使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学资源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的家庭,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
2.加大培训力度
许多教师感觉到:由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时常遇到一点小小的故障就得花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大量时间都花在备课过程中的课件制作环节。要提高教师编制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的水平,除了教师自学,同伴互助之外,能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点拨一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会进步得更快。
3.减轻课务负担
教师们普遍反映:在校期间,除了在教室上课,就是批改作业,特别是村级小学的教师们平均带4门以上的学科,且基本上属于教师“包班制(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包揽所有学科教学)”的情况。教师想在上班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本上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部教师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少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4.形成学习共同体
虽然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艰苦,信息化环境较差,大部分教师都希望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他们也感觉得到: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能够引领教师们更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人太少,希望通过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搭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形成“网络与人”的学习共同体。
二、改进对策
(一)正视现状、建用结合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建设结束应用也就可以松懈下来,应用是一个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协调统一,深入应用是项目工程当前主要的任务。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技术装备等部门从政策宣传、管理到位和硬、软件技术保障畅通。当前,各学校的项目管理员、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从项目工程的实施尝到了“甜头”,无论是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水平,还是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项目工程已经深入人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到政策、规章制度到位,各业务部门关系协调,督促管理制度的落实。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项目管理员的培训上狠下功夫,形成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保证项目工程的设备健康、良好的运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作用,推进农村教育信息的进程。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实行的是归口管理,责任落实的管理体制,教学研究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项目工程的建设中来,对于项目工程的相关背景及资源的传播途径,使用特征都较为陌生,要深入研究资源的应用首先必须过“学习”关。因此,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管理者和研究员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强了解、学习和应用资源,根据资源的特性深入研究资源如何更好的应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科教师深入应用,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研究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农村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们,不要重蹈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追求硬件上档次“重硬轻软”的覆辙,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适当的添置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够用”即可。学校既不要产生贪大求全,也不要产生农村条件差,设备简陋就不应用资源,等到条件改善后再用的错误认识。项目工程配备的设备和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的最低要求,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科教师都必须正视现状,端正资源应用的思想,深入应用资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规划、引领发展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从而一个县、地区甚至全省形成一种发展模式,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比较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无论学校规模大小、条件优劣都齐步走,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不同类型的学校,导致所有学校一个样。因此,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引领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项目工程实施之初,强调所有教师加强应用是发挥资源应用效益的有效保证,但时间久了,教师们就会因为在前期应用过程中努力程度不同而发展水平各异,还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办法收效就会甚微。大多教师都会在这把“尺子”的刻度范围内游荡,没有职业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随意性大,不深入研究现代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专业发展自然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或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所有教师都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中快速成长,均有进步。也只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较大发展,项目工程实施的效果才会明显,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才会矫健。
(三)搭建平台,共同进步
项目工程的实施突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瓶颈”。由于资源传输途径的特殊性,学校教师只能接收资源,不能很好的与外界的专家、同伴进行实时交流,同时,虽然项目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但是单一的网站资源还是大大限制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研究部门合作搭建一个教师网络研修的平台,让有条件上网的学校或教师参与到网络研修的活动中来。以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和实例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研修平台为研究、学习、交流的载体,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网络。
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修的活动中,教学研究部门的研究员们必须认真组织好本学科的研究骨干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平等的与一线教师对话,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每一位参与活动者的兴趣并鼓励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引领参与者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参与者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修的活动中,可以把农村与城镇中小学联合起来,将城镇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搬到网络研修平台的来。这样,不仅可以引领农村中小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到城镇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来,构建校际互动、城乡互动的学术交流、研究环境。同时,也可以不定期聘请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对网络研修活动进行评价与指导。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做中学、用中学、向专家学、同行互学的习惯养成,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机,营造学习、研究、交流的浓厚学术氛围,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深入应用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部门、中小学校迫在眉睫的工作。只有重视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等方面深层次的有效应用,才能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重大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基础教育跨越发展的愿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央电教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农村远程教育IP资源[DB/OL].北京: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2005,2006.
[2]龚道敏,不让大山挡住教师专业发发展的脚步——湖北省恩施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3]龚道敏,远程教育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5.9(上)
——龚道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