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都是侯,到了战国国君就成了王??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国王依然属于周朝下的诸侯.
按那个时代的制度,公候伯子男,国君都是公,或者候,甚至是伯的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重要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自那个时候起,就称为王了.
历史上也把五国相王和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战国时代的开始标志是东周王室的灭亡。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
周“王”都没有了,各家各派于是争先恐后地放弃“公”的称呼,改称王
楚武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僭号称王了
楚武王
熊通(?--公元前690年),??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按那个时代的制度,公候伯子男,国君都是公,或者候,甚至是伯的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重要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自那个时候起,就称为王了.
历史上也把五国相王和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战国时代的开始标志是东周王室的灭亡。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
周“王”都没有了,各家各派于是争先恐后地放弃“公”的称呼,改称王
楚武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僭号称王了
楚武王
熊通(?--公元前690年),??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展开全部
战国时代的开始标志是东周王室的灭亡。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
周“王”都没有了,各家各派于是争先恐后地放弃“公”的称呼,改称王
楚武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僭号称王了
楚武王
熊通(?--公元前690年),??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周“王”都没有了,各家各派于是争先恐后地放弃“公”的称呼,改称王
楚武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僭号称王了
楚武王
熊通(?--公元前690年),??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5-08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称为“侯”,而到了战国时期,部分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了王国,其国君则成为“王”。此时,国君之间的统治地位也开始有所不同。一些小的诸侯国则仍然保持了“侯”的称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国王依然属于周朝下的诸侯.
按那个时代的制度,公候伯子男,国君都是公,或者候,甚至是伯的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重要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自那个时候起,就称为王了.
历史上也把五国相王和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按那个时代的制度,公候伯子男,国君都是公,或者候,甚至是伯的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重要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自那个时候起,就称为王了.
历史上也把五国相王和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老大也有叫王的:越王、吴王、虞王……其它国家的都叫公。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所以改叫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