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读多写,作文水平就会不断进步 句子是否正确 5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积累对于写作时很重要的,世界上每一位文学大师无不是博学之士。积累包括两种:积累词汇和积累写作技巧。我记得有一位语文专家跟我说过,要多读别人的作品,不断积累词汇,这样才能做到在写作时不被卡住,不知怎么表达。在学校里,我总是跟我的学生说,要多读别人的作品,学习别人的写法。前几个星期,有个学生把他在最近一次语文测验卷子上写的作文拿给我看,问我这样写为什么不好。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网上找了同一题材的小学生作文给他看,并叫他自己去做对比,看看自己有那方面的不足。
做到这两点很重要,但是进做到这两点是不够的。阅读的本质是交流,情感、心灵、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阅读仅仅是记忆新词语和学习别人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因此阅读时就要做到用心去体会和思考。我阅读时常常采取辩论式阅读。顾名思义,辩论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采取与作者辩论的方式进行。这一阅读法是我从儒家学习论中总结出来的。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历来都有误解。翻开《孟子》原文,“书”字是加书名号的,在古代,“书”除原意外还特指《尚书》。在原文中,孟子认为《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时的记录失实,并作出自己的理解。这里孟子告诉我们,读书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去思考所读书中的每一处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孔子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需多说,就是要取书中之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惯有的阅读方法。
阅读后要练习。《论语》开篇有云:“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需要具体解释一下,因为这里被误读的地方很多。首先是“学”字,这个字在古文中的写法是:上面两只手在摆弄树枝,中间是一所房子,下面是一个“子”字。根据黎润根先生在《发现大学》的说法,“学”的意思是君子在学习中建构自己的体系。我同意这说法,因为每个人是不同的,不可能直接搬用别人的东西,所以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属于自己体系。第二是“时”字。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并解释说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据此来解释,“时”应翻译为“在适当的时候”。最后是“习”。这个字在古文里的写法是一双张开的翅膀下带一个日子,《说文》里解释此字为“数飞也”,意思就是小鸟每天练习飞行,强调练习要通过实践来练习。综上所述,孔子原话的意思应是“学习后的东西要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验证”。因此,练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写,而是在写作时把学来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运用。我的学生写作总是平铺直叙,所以常被我批评为“学不到家”。
这里就涉及到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谈谈如何写作。写作,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确定主题,即你想写什么,每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接着是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拟定题目;再下来是拟写提纲,确定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哪里应当详写,哪里应当略写;再下来就是选择材料,就是根据你所确定的主题,在你的知识储备中选取写作本文的素材;最后是写作和修改。这一连串的步骤中都带有“习”的印记,那你的“学”就算到家了。
做到这些,写作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仅有这些远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写作不是闭门造车,我前面说过,写作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工具,如果平时读了一大堆,自己不去思考、体验,脑子里都是别人的东西,能写出东西吗?我写了十四年诗歌,百分之九十九写的都是生活中的体验和思考。我常外出,留意四周的事物,发现写作素材,并就眼前所见用从书上学来的知识进行验证,做好分析思考,最后再把这些写成文章。这才是我上面说的“习的印记”。
做到这些,你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写作中有了自己的东西,才算“学”到写作了。写作不是在纸上玩弄文字的游戏,而是高智能的脑力劳动。千万不要被“出口成文”所迷惑,文学大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成才的背后下了很多苦功夫。举凡世界级大师,像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读读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他们那些伟大作品是在读过多少书、感受多少生活后才能写就的,就会知道他们花了多少工夫才能最终完成的。所以,不要像一些小学生想得那么简单,世界上有一种写作速成法;只有不断苦练,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去感受,并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最终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做到这两点很重要,但是进做到这两点是不够的。阅读的本质是交流,情感、心灵、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阅读仅仅是记忆新词语和学习别人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因此阅读时就要做到用心去体会和思考。我阅读时常常采取辩论式阅读。顾名思义,辩论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采取与作者辩论的方式进行。这一阅读法是我从儒家学习论中总结出来的。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历来都有误解。翻开《孟子》原文,“书”字是加书名号的,在古代,“书”除原意外还特指《尚书》。在原文中,孟子认为《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时的记录失实,并作出自己的理解。这里孟子告诉我们,读书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去思考所读书中的每一处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孔子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需多说,就是要取书中之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惯有的阅读方法。
阅读后要练习。《论语》开篇有云:“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需要具体解释一下,因为这里被误读的地方很多。首先是“学”字,这个字在古文中的写法是:上面两只手在摆弄树枝,中间是一所房子,下面是一个“子”字。根据黎润根先生在《发现大学》的说法,“学”的意思是君子在学习中建构自己的体系。我同意这说法,因为每个人是不同的,不可能直接搬用别人的东西,所以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属于自己体系。第二是“时”字。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并解释说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据此来解释,“时”应翻译为“在适当的时候”。最后是“习”。这个字在古文里的写法是一双张开的翅膀下带一个日子,《说文》里解释此字为“数飞也”,意思就是小鸟每天练习飞行,强调练习要通过实践来练习。综上所述,孔子原话的意思应是“学习后的东西要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验证”。因此,练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写,而是在写作时把学来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运用。我的学生写作总是平铺直叙,所以常被我批评为“学不到家”。
这里就涉及到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谈谈如何写作。写作,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确定主题,即你想写什么,每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接着是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拟定题目;再下来是拟写提纲,确定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哪里应当详写,哪里应当略写;再下来就是选择材料,就是根据你所确定的主题,在你的知识储备中选取写作本文的素材;最后是写作和修改。这一连串的步骤中都带有“习”的印记,那你的“学”就算到家了。
做到这些,写作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仅有这些远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写作不是闭门造车,我前面说过,写作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工具,如果平时读了一大堆,自己不去思考、体验,脑子里都是别人的东西,能写出东西吗?我写了十四年诗歌,百分之九十九写的都是生活中的体验和思考。我常外出,留意四周的事物,发现写作素材,并就眼前所见用从书上学来的知识进行验证,做好分析思考,最后再把这些写成文章。这才是我上面说的“习的印记”。
做到这些,你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写作中有了自己的东西,才算“学”到写作了。写作不是在纸上玩弄文字的游戏,而是高智能的脑力劳动。千万不要被“出口成文”所迷惑,文学大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成才的背后下了很多苦功夫。举凡世界级大师,像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读读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他们那些伟大作品是在读过多少书、感受多少生活后才能写就的,就会知道他们花了多少工夫才能最终完成的。所以,不要像一些小学生想得那么简单,世界上有一种写作速成法;只有不断苦练,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去感受,并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最终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