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能包括温病吗 200
1,在接触中医之前读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因此有一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即任何事物都要符合中庸的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2,读《四圣心源》的时候,总是能看到黄元...
1,在接触中医之前读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因此有一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即任何事物都要符合中庸的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2,读《四圣心源》的时候,总是能看到黄元御说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祸害九州、遗害千古什么的。好像扶阳就是对的,滋阴的人就该乱棍打死。这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嘛!扶阳滋阴该各占50%才合中庸之道呀!
3,最近读《伤寒论》,研究了一下“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结论是卫气(阳气)运行到某经时,此经的经气旺盛有利于祛邪外出。那就是说阳气是祛邪的原动力,治六经病就应该扶阳才对。
4,而温病学派都是以滋阴泻火为立说根本,刘河间、朱丹溪虽然没有张仲景的成就高,但也绝不是该被乱棍打死的人。温病学派的兴起肯定是有临床实际需要的,是通过实践而来的。
5,有人说伤寒包括了温病,这部分人大多有崇古尊经的思想。本人也是有这种思想的,也希望伤寒能够包括温病,但六经病的扶阳与温病的滋阴泻火明显不同啊!
诚求高手赐教!
百度知道中医分类之中十级以上者多如牛毛,大多会些“知柏地黄丸调理半月”之类,涉及中医理论研究则个个如避猛虎。提问近十天,悬赏百余分,竟无一高手前来赐教。本已不抱希望,今日见wklxy1984回答颇有见地,故将悬赏加至200,以冀有更多高手赐教。 展开
2,读《四圣心源》的时候,总是能看到黄元御说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祸害九州、遗害千古什么的。好像扶阳就是对的,滋阴的人就该乱棍打死。这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嘛!扶阳滋阴该各占50%才合中庸之道呀!
3,最近读《伤寒论》,研究了一下“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结论是卫气(阳气)运行到某经时,此经的经气旺盛有利于祛邪外出。那就是说阳气是祛邪的原动力,治六经病就应该扶阳才对。
4,而温病学派都是以滋阴泻火为立说根本,刘河间、朱丹溪虽然没有张仲景的成就高,但也绝不是该被乱棍打死的人。温病学派的兴起肯定是有临床实际需要的,是通过实践而来的。
5,有人说伤寒包括了温病,这部分人大多有崇古尊经的思想。本人也是有这种思想的,也希望伤寒能够包括温病,但六经病的扶阳与温病的滋阴泻火明显不同啊!
诚求高手赐教!
百度知道中医分类之中十级以上者多如牛毛,大多会些“知柏地黄丸调理半月”之类,涉及中医理论研究则个个如避猛虎。提问近十天,悬赏百余分,竟无一高手前来赐教。本已不抱希望,今日见wklxy1984回答颇有见地,故将悬赏加至200,以冀有更多高手赐教。 展开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你的问题提的是寒温沟通的问题。
答:
其实寒温是可以融汇贯通的:第一,之所以会产生《伤寒论》以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及三焦分证,只是为了方便于指导临床,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证候分类而已。其实二者分类的理论基础,均出自中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说等基础理论;分类的客观依据,均来源于临床事实,故二者并无根本矛盾。第二,卫气营血辨证是以病机为纲来作证候分类的,这固然是温病学说首创,然卫、气、营、血的病机却并非温病所独有,《伤寒论》中同样讨论了这些病机;如果以营卫来分类太阳主证,则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两者相对而言,前者偏重于卫分,后者偏重于营分,这与桑菊饮证偏重于卫分、银翘散偏重于营分有些相类;只是病因有寒热之分而已。
寒温融通的难点在于对表证以及对营分的认识方面同中有异。所以,你如果真想解决你这个中医学术的“大问题”,第一,必须对表证是什么有更深的认识。第二,加深对营分病的认识,如伤寒桂枝汤营卫不和是表证,为什么温病的营分证又是里证?
另外,正如上位同道回答者所说,理论研究一定要能落实到临床运用,不然则失去了理论研究的价值。
二、你解释的内容涉及到了寒温之争(所谓的伤寒派和温病派的斗争)的问题。
答:
争论是人类的天性,其所带来的结果,对时代而言总体无疑会产生推动作用,但对个人而言,只有理性的、知识全面的人才能在争论中分清真理,而让自己得到发展,否则只能是固步自封。所以,当你看到不管是中西医之争,西医内部的理论之争,中医内部的理论之争,甚至其他的,如武术派别之间的争斗时,一定要明白自己有没有素质去分辨出其中的真理,不要盲从附和。以上是我面对任何学术争论时总的观点。
具体到寒温之争,这不是一下可以清楚说明的。有这方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你如果要想清楚地知道,可以找来研究。但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而不是想知道,只是想看看,而不是想研究,我觉得你就不要钻入这种“大问题”。因为你会因此而体会到懂得越多,才发现不懂得更多。这样,你就再也自大不起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你看问题就能更全面了。所以,中庸者,正是因为知识渊博看问题全面而不“偏”,这是一种因所知很多而明白所不知更多的基础上造就的一种看问题全面而不偏的性格,
虽然寒温之争的具体的内容我不可能一两句话说明白,但你只要抓住”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发展理论“这个原则去做,一定能在争论之中辨清是否,找到真理。
三、你解释的内容还包括了“六经愈解时的问题”“卫气和愈解时”“和扶阳是什么”的理论问题。
1、六经病愈解时。
答:这个问题是个有临床意义的问题。在很早就有伤寒论的注家提出这个条文可以发展为“六经得旺时而愈,六经得旺时而剧”,说的是到了各经的旺时,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症状痊愈,一种是症状加剧。所以,根据病人症状加重和缓解的规律,就能给疾病的病位诊断提供一种时间依据。比如,发热总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间加重,这也只能说是病位在太阳,但病因是什么,还是要通过其他症状分析的。何况,时间诊断病位也只是病位诊断方法的一种。
另外,六经旺时和十二经旺时,就我的临床经验,前者在外感以发热为主的疾病上诊断价值更高,后者则在杂病中的诊断价值更好。
2、“卫气和六经愈解时”、“扶阳”
答:你在问题上有一系列的理论命题和推导。命题有三个:一、卫气对六经病愈起决定作用;二、卫气是阳气;三、扶阳就是温补阳气。
看你的字面意思,我个人觉得你对以上三个命题应该采取的是完全赞同的态度,但似乎缺乏一些深入的思考。以我现有的知识,我对以上三个命题的总体观分别是:
一、卫气是否对六经病愈起决定作用,我不清楚,但六经病愈解时的对临床诊断的帮助,我是在临床上运用的(上面已说)。
二、卫气是否是阳气。和你说的一样,我认为卫气是属于阳气的一种。但这句话里面是有很深的学问的。这个学问就是“分类学”。如果不懂“分类学”,学中医就会很容易陷入“阴阳”的理论中不能自拔,而难以做到理论联系临床,从此围着阴阳说一大堆,而到了临床则无从下手。
其实分类每个人每天都在下意识运用,只是自己不清楚罢了。比如你会在超市看到食品和日用品的分类货架,你会把苹果归属于水果,把茄子归属于蔬菜,所以分类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当今学科中分类得比交完善的就只有生物学。医学的分类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落后,但每一次的分类改变,都代表着以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如从慢性肾炎中分出肾病综合征。所以,更合理的、完善的分类代表着人类对世间混杂的万物的认识更深入。
但我们也要知道,分类总是人为的,总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如(去下病房,今晚接着写……)
答:
其实寒温是可以融汇贯通的:第一,之所以会产生《伤寒论》以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及三焦分证,只是为了方便于指导临床,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证候分类而已。其实二者分类的理论基础,均出自中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说等基础理论;分类的客观依据,均来源于临床事实,故二者并无根本矛盾。第二,卫气营血辨证是以病机为纲来作证候分类的,这固然是温病学说首创,然卫、气、营、血的病机却并非温病所独有,《伤寒论》中同样讨论了这些病机;如果以营卫来分类太阳主证,则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两者相对而言,前者偏重于卫分,后者偏重于营分,这与桑菊饮证偏重于卫分、银翘散偏重于营分有些相类;只是病因有寒热之分而已。
寒温融通的难点在于对表证以及对营分的认识方面同中有异。所以,你如果真想解决你这个中医学术的“大问题”,第一,必须对表证是什么有更深的认识。第二,加深对营分病的认识,如伤寒桂枝汤营卫不和是表证,为什么温病的营分证又是里证?
另外,正如上位同道回答者所说,理论研究一定要能落实到临床运用,不然则失去了理论研究的价值。
二、你解释的内容涉及到了寒温之争(所谓的伤寒派和温病派的斗争)的问题。
答:
争论是人类的天性,其所带来的结果,对时代而言总体无疑会产生推动作用,但对个人而言,只有理性的、知识全面的人才能在争论中分清真理,而让自己得到发展,否则只能是固步自封。所以,当你看到不管是中西医之争,西医内部的理论之争,中医内部的理论之争,甚至其他的,如武术派别之间的争斗时,一定要明白自己有没有素质去分辨出其中的真理,不要盲从附和。以上是我面对任何学术争论时总的观点。
具体到寒温之争,这不是一下可以清楚说明的。有这方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你如果要想清楚地知道,可以找来研究。但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而不是想知道,只是想看看,而不是想研究,我觉得你就不要钻入这种“大问题”。因为你会因此而体会到懂得越多,才发现不懂得更多。这样,你就再也自大不起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你看问题就能更全面了。所以,中庸者,正是因为知识渊博看问题全面而不“偏”,这是一种因所知很多而明白所不知更多的基础上造就的一种看问题全面而不偏的性格,
虽然寒温之争的具体的内容我不可能一两句话说明白,但你只要抓住”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发展理论“这个原则去做,一定能在争论之中辨清是否,找到真理。
三、你解释的内容还包括了“六经愈解时的问题”“卫气和愈解时”“和扶阳是什么”的理论问题。
1、六经病愈解时。
答:这个问题是个有临床意义的问题。在很早就有伤寒论的注家提出这个条文可以发展为“六经得旺时而愈,六经得旺时而剧”,说的是到了各经的旺时,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症状痊愈,一种是症状加剧。所以,根据病人症状加重和缓解的规律,就能给疾病的病位诊断提供一种时间依据。比如,发热总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间加重,这也只能说是病位在太阳,但病因是什么,还是要通过其他症状分析的。何况,时间诊断病位也只是病位诊断方法的一种。
另外,六经旺时和十二经旺时,就我的临床经验,前者在外感以发热为主的疾病上诊断价值更高,后者则在杂病中的诊断价值更好。
2、“卫气和六经愈解时”、“扶阳”
答:你在问题上有一系列的理论命题和推导。命题有三个:一、卫气对六经病愈起决定作用;二、卫气是阳气;三、扶阳就是温补阳气。
看你的字面意思,我个人觉得你对以上三个命题应该采取的是完全赞同的态度,但似乎缺乏一些深入的思考。以我现有的知识,我对以上三个命题的总体观分别是:
一、卫气是否对六经病愈起决定作用,我不清楚,但六经病愈解时的对临床诊断的帮助,我是在临床上运用的(上面已说)。
二、卫气是否是阳气。和你说的一样,我认为卫气是属于阳气的一种。但这句话里面是有很深的学问的。这个学问就是“分类学”。如果不懂“分类学”,学中医就会很容易陷入“阴阳”的理论中不能自拔,而难以做到理论联系临床,从此围着阴阳说一大堆,而到了临床则无从下手。
其实分类每个人每天都在下意识运用,只是自己不清楚罢了。比如你会在超市看到食品和日用品的分类货架,你会把苹果归属于水果,把茄子归属于蔬菜,所以分类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当今学科中分类得比交完善的就只有生物学。医学的分类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落后,但每一次的分类改变,都代表着以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如从慢性肾炎中分出肾病综合征。所以,更合理的、完善的分类代表着人类对世间混杂的万物的认识更深入。
但我们也要知道,分类总是人为的,总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如(去下病房,今晚接着写……)
追问
等你很久了,也不见下文。追问一下,您说“卫气是否对六经病愈起决定作用,我不清楚”,可我就是基于“卫气祛邪”才提出的这个问题,那不就没意思了嘛!劳您研究一下:某经病在某时愈解,除了卫气在此时运行于该经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影响该经?以少阴经为例说明。
展开全部
温病学派想与伤寒学派抗衡,是不可能的,那简直是满纸谬论。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都是错误的,杜撰出来的理论,根本没有实践性,你看一看《热病衡正》就知道了。黄元御说的不中庸,但是毕竟还是有道理的。不是说扶阳就有道理,滋阴没道理,而是把这两种方法放到一定的场合下,就有合适不合适之分。真理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真理,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谬论。滋阴法多是南方人用的,因为那里多温热病,多阴虚者,但是北方就不合适,西南也不合适。六经要扶阳,但也不是不顾阴,对不对?温病滋阴泻火,治法太窄,难成大器。温病也是外感热病,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所以温病必是伤寒。至于在治法上的不同,不是理论上的差别,而是病理上的差别。温病治疗有几个方子?哪里有伤寒论的方子完整而多?过来过去就是滋阴泻火,这样的小打小闹也能与伤寒论抗衡?再说,温病学派的治疗往往不能治好病,只能治轻病,大病不能治,这一点遭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抨击。什么银翘散,桑菊饮之类的方子,小病可以,大病不行。再说,温病学派不讲六经,这不是离经叛道吗?还有,你的理解恐怕有问题吧?卫气是阳气吗?阳气是祛邪的原动力吗?治六经病就是扶阳吗?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理论?你恐怕读了一些一家之言吧?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1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如果温病学派的思想都是错的,那就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骗”到世人,绝无可能流传至今并有这么大的影响。这点我觉得您有些像黄元御,偏激了。2卫气是运行在体表的阳气,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这点都错了,那我该从头开始再学中医。3阳气是祛邪的原动力是我看六经病欲解时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正确。卫气运行到某经时有利于该经病愈,那不就是说卫气驱邪吗。请指教
追答
1不仁而得天下者,比比皆是也。从古到今,当皇帝的哪个不是不仁?秦始皇,统一天下杀了几百万人,六国人都不服,但天下还是成了秦国的;刘邦,为了逃命,可以把亲生儿女踢下车外,可以让纪信替自己死,为了灭项羽当皇帝,在项羽提出议和时,仍然一定要把项羽赶净杀绝,而不顾天下人生灵涂炭;汉武帝,就因为李广利是他小舅子,就让他领兵25万出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为了皇位,杀钩弋夫人,为了面子,穷兵黩武,刑司马迁。。。。。。这些例子太多了,你怎么能认为他们是仁君呢?孟子乃迂儒,不足以治国,孟子根本就不足以做亚圣,亚圣只是后人给他封上去的。当年燕国大乱,齐国欲举兵灭之,就是这个自吹为大丈夫的人出的馊点子,让齐王赶紧派兵,结果造成燕国几十万人死伤,齐人统治数年,造成燕人民怨沸腾,最终被百姓赶出燕国。试问这样的品德的人,哪里配得上“亚圣”?哪里够给别人说教?我根本就不信他的话。再说,孟子的学说不是孔子的正统,这一点没有人反对。再说,迷惑众人有什么难的?只要有大批的人支持,那全社会都是这一派的人,你想反对,凭什么?你的势力有我大吗?你的名气有我大吗?你有真理?有几个人认得真理?只要你没有发言权,我不说,别人哪里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所以说,愚人总是被聪明人愚弄的,只有自己辨认清楚才行,世上多的是骗子,不能相信的多了。再说,你读历代医家的医案就知道了,温病学派的人治死了多少人,治坏了多少人,很多还不是那些反对者治好的。至于治坏了没有多少人说出来,你自己想一想,患者懂什么?能说吗?医者有多大势力,能与温病学派的人抗衡吗?在学术上他们有真理,但是老百姓不懂,在社会上有势力的人也不懂,我说你错,你说我错,试问这些人怎么去支持哪一派的?还不是根据社会上的说法去支持哪一派的?社会上的说法,是由那些人数多的一派掌握的,反对的声音太微弱了。
2卫气是不是运行在体表的阳气?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我很惊讶。你的根据是什么?
3卫气运行到某经,有利于该经病愈,就是说卫气祛邪吗?应该是正气祛邪才对。卫气营气都是气,都是人体的祛邪的屏障,怎么能说是卫气祛邪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中庸是儒家的思想,一定是正确的吗?我觉得并不是,古人讲求中庸,做人也力求中庸,但是那些过了的呢,虽然因太刚而折,但是我们还是觉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屈原,文天祥等等。儒家的思想并不是说就错,但是用来被某个人或者某个政党拿来治世,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换成是墨家的,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所以,在研究中医的时候,别牵涉太多的儒家思想,古来巫医不分的, 多把医学尤其是中医多结合到那些好像很玄的巫术上,倒是能找到更多的亮点。
2,古人很多都是有着个性的一面,也有我们人性的卑弱,总会以为自己就是对了,胸怀广的可以去学习别人而取长补短,个性太强的或许目中无人,探讨金元四大家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应该去分析一下人的心理,这个时候更多的与他们的知识无关,而是他们的为人了,我想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无论取法于刘完素的火热、还是张从正的攻邪、或者李东垣的脾胃,抑或是朱震亨的养阴都有成功的一面,这就说明他们确有我们可学之处可借鉴之处,但是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是做学问中抱怀疑态度,不能盲目的全盘取用。楼主说的扶阳滋阴各50%这个又是什么学说呢?假如是阴盛格阳呢?你还要扶阳滋阴吗?还有很多病需要我们抛开本而先治标,因为有个缓急的问题,这个时候还要扶阳滋阴吗?所以,治病不是一个机械式的, 是要辩证去看的。
3,由于上面讲到了一些相关,所以这个问题不多讲,还是要辩证去看,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治法。
4,楼主说的对,不仅温病学派是实践而来,其他的学派也是同样,这些都是古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绝不可能是窝在床上凭空想象的。但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学识的基础不同,影响他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甚至于某个学说的看法或者是立论根据,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医文献的时候不仅要学习长处,也要辩证思考,更要取长补短,也要设想古时一些我们现在遇不到的情况去进行思考。
5,中医博大,中医古籍驳杂,很多的一家之言是集合了之前很多家的学说思想,所以,在医学一些立论中也经常会遇到交叉交错的情况,说伤寒包括温病,或者是反驳伤寒包括温病,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因为我们侧重的思想或者学术基础不同,这不是历史疑案,若找到充足证据就可以结案,这些只要我们去研究他的学术基础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倒大可不必去像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非得分清伤寒是否包括了温病,治病救人,我们如果能从哪怕一家之言中找到治病之术,学会妙手良方,我想我们就已经对得起我们自己,也对得起那些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医财富的古人了。
最后,我想说一点无用的话,中医十级以上未必都是高手,我就是个最差的,十级以下未必都是庸才,这个帽子是会迷惑人的,你的问题我是今天才看见的,因为以前一直忙,总是把推荐给我的问题答完基本就可以了,今天不忙一直看了下来,发现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以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教!
2,古人很多都是有着个性的一面,也有我们人性的卑弱,总会以为自己就是对了,胸怀广的可以去学习别人而取长补短,个性太强的或许目中无人,探讨金元四大家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应该去分析一下人的心理,这个时候更多的与他们的知识无关,而是他们的为人了,我想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无论取法于刘完素的火热、还是张从正的攻邪、或者李东垣的脾胃,抑或是朱震亨的养阴都有成功的一面,这就说明他们确有我们可学之处可借鉴之处,但是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是做学问中抱怀疑态度,不能盲目的全盘取用。楼主说的扶阳滋阴各50%这个又是什么学说呢?假如是阴盛格阳呢?你还要扶阳滋阴吗?还有很多病需要我们抛开本而先治标,因为有个缓急的问题,这个时候还要扶阳滋阴吗?所以,治病不是一个机械式的, 是要辩证去看的。
3,由于上面讲到了一些相关,所以这个问题不多讲,还是要辩证去看,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治法。
4,楼主说的对,不仅温病学派是实践而来,其他的学派也是同样,这些都是古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绝不可能是窝在床上凭空想象的。但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学识的基础不同,影响他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甚至于某个学说的看法或者是立论根据,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医文献的时候不仅要学习长处,也要辩证思考,更要取长补短,也要设想古时一些我们现在遇不到的情况去进行思考。
5,中医博大,中医古籍驳杂,很多的一家之言是集合了之前很多家的学说思想,所以,在医学一些立论中也经常会遇到交叉交错的情况,说伤寒包括温病,或者是反驳伤寒包括温病,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因为我们侧重的思想或者学术基础不同,这不是历史疑案,若找到充足证据就可以结案,这些只要我们去研究他的学术基础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倒大可不必去像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非得分清伤寒是否包括了温病,治病救人,我们如果能从哪怕一家之言中找到治病之术,学会妙手良方,我想我们就已经对得起我们自己,也对得起那些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医财富的古人了。
最后,我想说一点无用的话,中医十级以上未必都是高手,我就是个最差的,十级以下未必都是庸才,这个帽子是会迷惑人的,你的问题我是今天才看见的,因为以前一直忙,总是把推荐给我的问题答完基本就可以了,今天不忙一直看了下来,发现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以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教!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治法,是的,《伤寒论》里也有滋阴的方子,并不全是扶阳的。所以陈修园说“保卫气、存津液”,但我研究“六经病欲解时”只发现卫气运行到某经有利于该经病愈,没看出来跟津液有什么关系啊!
追答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好好读一读《中医基础》了,好好看一看气血营卫以及津液之间的关系,也同时好好读一读关于中国的古文化古文字方面的书。在《伤寒论》中,我们找不到六经辩证这个词,我们说的六经辩证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分证的一个简称,《伤寒论》毕竟是1800年前的著作,你在研究的时候要明白其中每个字的含义,是古义而不是今义,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所说的六经病,实际不是经络的问题,而是病变部位的问题,所以,一个经一个纬,它们之间能出现谁包含谁不包含谁的问题吗,当你明白这个基础性的问题,你再去研究,我想你就能理解你所谓的疑问为何了。还有不明白的再追问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医,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是论是伤寒论还是温病学说,都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而衍生出来。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黄帝内经的看法和理解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都在一定时期内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并不是空的理论。因为气候变化,地理方位的不同,环境的改变,对疾病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理论,但这些新理论都是以黄帝内经作为基础的。
我以我中医的知识来逐条解释下楼主说的:
1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这个观点我很赞成,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度的范围就会对事物产生影响。过与不及属于量(数量)变,当量变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质(本质)变。
2黄元御说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祸害九州、遗害千古什么的 刘河间是寒凉派,发展了伤寒学说,力倡寒凉治温热。朱丹溪是滋阴派,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相应的还有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张从正的攻邪论(以上四位号称金元四大家)。黄元御的意思是强调整体观念,也可以看成是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3六经病欲解时 很不错的理论。卫气(阳气)运行到某经时,此经的经气旺盛有利于祛邪外出,这里的卫气要理解为正气(人体的抗病能力 与邪气相对的)。
4温病学派的兴起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暧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高,寒邪致病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外感六淫中,风燥湿可兼挟寒热,暑和火属于温病的范畴,所以温病学说就应时而生了。
5伤寒和温病学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而产生的一种外感疾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伤寒一词自古既有,伤寒论一书只是继承和发展了广义伤寒中的‘中风和伤寒’,温病学一书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广义伤寒中的‘湿温,热病,温病’而已’'。所以伤寒论和温病学中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补:现在的中医学中,有多种辩证的方法 1八纲辩证:即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是最基础的辩证方法,常渗透于其它的辩证方法方法中。 2气血津液辩证。3脏腑辩证.。4六经辩证:伤寒论中提出的辩证方法 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劂阴,病变由表逐渐向里传变,有寒热的区别,其中太阳病属外感表证,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劂阴病皆属里证。5三焦辩证。6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学中常用的辩证方法,即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病变也是由表逐渐向里传变, 只有热证,其中卫分证属外感表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属里热证。以上的这些辩证方法,常常相互渗透,也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建议楼主加强一下中医的基础理论,因为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理论都是从基础中衍生而来的,只是看法和观点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理论。
欢迎楼主提出保贵意见,期待中……
我以我中医的知识来逐条解释下楼主说的:
1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这个观点我很赞成,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度的范围就会对事物产生影响。过与不及属于量(数量)变,当量变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质(本质)变。
2黄元御说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祸害九州、遗害千古什么的 刘河间是寒凉派,发展了伤寒学说,力倡寒凉治温热。朱丹溪是滋阴派,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相应的还有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张从正的攻邪论(以上四位号称金元四大家)。黄元御的意思是强调整体观念,也可以看成是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3六经病欲解时 很不错的理论。卫气(阳气)运行到某经时,此经的经气旺盛有利于祛邪外出,这里的卫气要理解为正气(人体的抗病能力 与邪气相对的)。
4温病学派的兴起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暧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高,寒邪致病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外感六淫中,风燥湿可兼挟寒热,暑和火属于温病的范畴,所以温病学说就应时而生了。
5伤寒和温病学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而产生的一种外感疾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伤寒一词自古既有,伤寒论一书只是继承和发展了广义伤寒中的‘中风和伤寒’,温病学一书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广义伤寒中的‘湿温,热病,温病’而已’'。所以伤寒论和温病学中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补:现在的中医学中,有多种辩证的方法 1八纲辩证:即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是最基础的辩证方法,常渗透于其它的辩证方法方法中。 2气血津液辩证。3脏腑辩证.。4六经辩证:伤寒论中提出的辩证方法 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劂阴,病变由表逐渐向里传变,有寒热的区别,其中太阳病属外感表证,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劂阴病皆属里证。5三焦辩证。6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学中常用的辩证方法,即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病变也是由表逐渐向里传变, 只有热证,其中卫分证属外感表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属里热证。以上的这些辩证方法,常常相互渗透,也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建议楼主加强一下中医的基础理论,因为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理论都是从基础中衍生而来的,只是看法和观点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理论。
欢迎楼主提出保贵意见,期待中……
追问
楼上已经有几个网友回答了,可能是我问的问题太大,所以他们答的也是够复杂的。咱就说“六经病欲解时”这个问题,我知道是某经“正气”旺盛的时候有利于祛出该经邪气,那为什么此时“正气”旺盛?仅仅是因为卫气在此时运行于该经吗?因为我只看出来卫气这个因素,所以才把卫气和正气等同起来,你认为此时还有哪些因素也作用于该经?以少阴经为例说明。
追答
“六经病欲解时”中包含了天人相应的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
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
在一天当中,六经经气各有其自旺之时,其所以自旺,乃得天地正气之扶助也。如在其自旺之时用药或针灸,则能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其效果必定理想
至于楼主所问的“那为什么此时‘正气’旺盛?”这是一个历来医家避而不答的问题,可理解为默认。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为什么麻黄有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的功效’?因为这是一个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可以从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中去理解(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包含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包括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石。学中医者,对《伤寒论》不加以研究,治病就漫无目标,用药就没有了标准,疗效也就没有了保证。伤寒论研究透彻了,你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逐条回答你的问题:
1)“六经病欲解”问题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有一定的时间。这里的抗邪是指的人体的正气,而不单指阳气。阳气、阴气其实就是一气,总的来说也就是人的“正气”。这个是《黄帝内经》上论述的。一定要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读懂《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少阴病属于心肾阳气衰少,阴寒内盛之证。子至寅上,大概是23时至次日5时,这个时段属于阳气始生而渐长的阶段。阳生虽不隆盛,但生机活跃,有利于状元阳而除阴寒,故为少阴病欲解时。其余五经病欲解的情况于此相仿,可以类推。
2)伤寒论是广义的伤寒,应该涵盖温病的。这在《难经》里已有叙述: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因为伤寒论是根据《难经》写成的,所以对伤寒的分类应该是依照难经的分类方法的。根据《伤寒论》的条文可以看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论述采用总、分的形式:
1、总纲2、太阳中风3、太阳伤寒4、5论病传6、论太阳温病,风温等。可见条文里已有对温病等论述。只是治疗放在阳明病篇,以免与太阳病治疗方法相混。
3)近千年来注解伤寒论的书籍不下千部,都对《伤寒论》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乏以己之见,攻击别人的说法,都属于目孔之见,但总的原则为解释《伤寒论》一定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几部书,因为《伤寒论》的撰著理论来源就是这几部书。
4)至于后世的一些医书,比起《伤寒论》来已经是离道太远了。医学三字经说“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对后世一些学者著书立说“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这是陈修园对医学源流的评判,可以参考!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可以在线交流!
1)“六经病欲解”问题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有一定的时间。这里的抗邪是指的人体的正气,而不单指阳气。阳气、阴气其实就是一气,总的来说也就是人的“正气”。这个是《黄帝内经》上论述的。一定要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读懂《伤寒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少阴病属于心肾阳气衰少,阴寒内盛之证。子至寅上,大概是23时至次日5时,这个时段属于阳气始生而渐长的阶段。阳生虽不隆盛,但生机活跃,有利于状元阳而除阴寒,故为少阴病欲解时。其余五经病欲解的情况于此相仿,可以类推。
2)伤寒论是广义的伤寒,应该涵盖温病的。这在《难经》里已有叙述: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因为伤寒论是根据《难经》写成的,所以对伤寒的分类应该是依照难经的分类方法的。根据《伤寒论》的条文可以看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论述采用总、分的形式:
1、总纲2、太阳中风3、太阳伤寒4、5论病传6、论太阳温病,风温等。可见条文里已有对温病等论述。只是治疗放在阳明病篇,以免与太阳病治疗方法相混。
3)近千年来注解伤寒论的书籍不下千部,都对《伤寒论》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乏以己之见,攻击别人的说法,都属于目孔之见,但总的原则为解释《伤寒论》一定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几部书,因为《伤寒论》的撰著理论来源就是这几部书。
4)至于后世的一些医书,比起《伤寒论》来已经是离道太远了。医学三字经说“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对后世一些学者著书立说“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这是陈修园对医学源流的评判,可以参考!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可以在线交流!
追问
公司的网络,禁用一切在线聊天工具,只好追问了。上面你说到了少阴病,那就把其他的五个也说一下吧,我自己类推的话恐怕会问个没完没了!
追答
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即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
2、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申、酉、戌三时即15时至21时,正是太阳逐渐西下,以至沉落之时,自然界的阳气由较隆盛的状态,逐渐衰减,而阴气初升。阳明病属于阳热抗盛之证,此时乘自然界的阳气衰减,在里的邪热自然受到顿挫,人体的阴气借天气欲复,故有利于泄热,故为阳明病欲解时;
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卯、辰即3时至9时,卯时是日出阳升之时,少阳属木,其气通于春,春建于寅,一日之中,少阳也建于寅,尤一年之春也,是阳气生发之始。少阳病为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之证,必借木气条达,枢机运转,胆火疏泄,方可病愈,寅卯辰正是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清和之时,其利自不待言,故被郁之胆火易于透达,失运之枢机自然能运转,三焦因之通畅,故为少阳病欲解时;
4、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亥至丑,即21时至3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生之时。太阴病为至阴之脏,若阳虚寒盛者,此时未必欲解,反之,得此阴消阳长之时,自有寒退阳复之机,故利于太阴病向愈;
5、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丑至卯,即1时至6时,厥阴病也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病,故其病欲解,应在阳气向旺之时,而丑至卯时,与此相合;又厥阴属乙木(阴),少阳属于申木(阳),故本经气旺之时,仅相差一个时辰,乃自然之特性也。由此足以说明太阳、阳明欲解时,均在由阳转阴或阴气渐多之时,而少阳反在阳升时欲解之理。
以上参考《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教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