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上有哪些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扩展资料: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入教材的竞争机制,各地又开发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开学季,新的语文教材出现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同时正式实施,已经对古诗词教学做了更高要求,并且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进行过关于鲁迅文章的篇目调整,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选择了《铸剑》。另外,还加入过金庸小说的内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
这个于2012年秋季开学执行的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
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识字的部分,“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的字是300个,但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这一点,符合她对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认知,“6岁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还不是很发达,他们写字是很麻烦的,认字倒很快。”
在给新生下发课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记得,孩子们比较容易被插图和大字吸引,便于集中注意力,“插图改变很大,画得挺可爱,更符合儿童的特点,画风上还结合了民国课本的一些内容。”
而其中的古诗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学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这是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多接触古诗文,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后精选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里推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诗词,又有反映热爱祖国、积极奋进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基于“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双线结合的选文要求,编写组此次放入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
整体而言,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又增加了课外衍生阅读。比如,小学阶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初中设置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
部编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不同和所释放的考试方向
自2016年陆续更新语文教材,到2019年几乎全国各地都使用部编版教材,杜绝了“一纲多本”的情况。新版本相较于之前使用的版本内容变化非常大,不少老师都感到新版本难度增加,呼吁家长和学生理性看待考试成绩。现在我们就四川部分地区之前使用的语s版和部编版部分内容变化解析一下。
一、讲读篇目总数减少,但识字量却有所增加。
语s版三年下册共32篇课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共28篇课文。虽然篇目总数减少,但是学习的要求一点也不低。以课文《赵州桥》为例,语s版学习的生字为“赵、州、济、设、宽、跨、史、劳、杰、历”共10个生字,部编版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共有24个。可见部编版重视基础,也增加了孩子们的识字量。
部编教材释放了语文改革和考试的方向,就是重基础、重阅读、重理解、重运用……
过去,很多父母天天盯着孩子抄生字、抄课文、做习题,仍为这样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现在,试题越来越灵活,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经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了。用功用错了方向,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还极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弘扬中华传统,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部编版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尤其是古诗名篇,整个小学的12册语文书共选编132篇古诗文类的文章,占课文总数近30%,而初中古诗文类文章占比更高。体现了继承国学经典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三、从课后习题设置来看,更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
如课文《草船借箭》后面的习题设置中要求变背诵为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收集和了解文中人物更多的故事和信息。
总之,与旧教材相比,部编版新教材考察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也不是阅读理解,而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提炼,更注重思维的表达。因此,在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上都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是把有变化的教材篇章专门挑选出来,认真阅读,带着期待进行阅读。尤其是新增加的,以及以前有,旧版教材取消,本次又回归的。这种增减的微调,才是语文教材发的展方向,更是编者的意图。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正确处理教材结构,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了一个制高点,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教材,用好教材。我大致看到了七年级上册增加了篇目有《雨的四季》(刘湛秋)、《窃读记》(林海音)、《诫子书》(诸葛亮)、《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等。
三是要加大阅读方法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学会读书。在王荣生教授的书籍里,我特别赞成一个观点,不同类型的文章,必须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客观性比较强的说明文、科技文,主要用浏览的方式,提取关键信息即可。主管色彩浓郁的文学类作品,则需要选择精读的方式,一个字一个字的品读,涵泳,揣摩,比较,以此培养我们的语言品析能力,提升语言积累和储存。
四是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始终要服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母语,进行有效交流。光会做语文试题题的学生,很心酸。听说读写并列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是必须关注语文的实用功能,读写结合很重要,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每个单元都有了具体的写作任务,导向性强,有了明确的目标。确保写作与阅读的结合度。尤其是在单元中,给出了阅读、写作侧重训练点,这样便于教师从微观上进行梯度地设计有效训练,循序渐进。
六是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引导学生从古典净化里汲取养料。古典作品的比例增大,尤其是诗歌类作品数量明显提升。这种编排导向,对于我们的母语教学,善莫大焉。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的增加,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是一次强有力的促进。教师可以在自读课文方面,多通过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每个单元后面设置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教师必须在平时进行分解,确保学生的积累到位。借助古诗文诵读活动,早读,以及课外时间,进行检测、考评。
七是以时代气息浓厚的新作品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接地气。我注意到新教材里选用了诺贝尔获奖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讲故事的人》,还有关于梁衡的《壶口瀑布》,《太空一日》(杨利伟),我省作家贾平凹《一棵桃树》,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有助于学生与时代保持同呼吸的节奏,从最新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时代的变迁。故而,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冰心散文奖系列作品、鲁迅文学奖系列作品中有选择性地阅读。
部编语文教材,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之上的一次跨越。当然,任何一种教材都无法做到完美,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没有一类教材能做到兼顾所有地区。只要较之以前有改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进步。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