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观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尚存诸多问题。文章在对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素养;问题;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3-0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而欧共体国家在1992年为5%,美国在1995年达到12%。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技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科技知识了解肤浅,科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掌握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科技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相对较好,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很少。有关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状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高达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本质尚缺少必要的掌握和理解。
(二)科学精神欠缺,科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有学者曾做过调查,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肓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在对科学的追求与关注上,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偏差。有调查表明,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将来投身科学事业(15.5%),而且多数大学生对民生之本的农业科技信息兴趣较为冷淡。大学生把学习目的畸形地建立在了个体狭隘的功利性需要之上,急功近利的偏狭意识取代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单纯的求知目的。
(三)科学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高校缺乏针对大学生的专门科研活动,大学生缺少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高校的科学研究,似乎是教师和研究生的“专利”,大学生很少涉及,并且多数高校缺少针对大学生科研活动作出指导和安排的专门机构。对于普通大学生,既缺乏场所,又缺乏途径,更缺乏经费开展科研活动。这种体制上的欠缺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二、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内外因素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抑制科学精神
学校正规教育,是培养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观我国的教育,不论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中专专业教育,都长期困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味简单地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轻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实际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缺陷
高校所开展的科学素养教育更多的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围绕知识活动的工具,教学方法也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高校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重科学知识传授,轻科学方法训练;教学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先进;缺乏科学精神的培植;学生缺乏实践活动机会。
(三)大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取向偏差,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应表现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科学素养,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软条件,因此无须花大力气加强。这些偏见影响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主体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重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
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和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充实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立足于专业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和背景,对课堂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来进行。
(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专业学习进行,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以实验的场所和时间保证。其次,在课外举办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在实验室、工厂或者校外进行,结合专业学习建立各种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系列科普讲座,进行科技制作比赛。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实践训练。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领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五)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首先,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以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良好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可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科学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素养;问题;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3-0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而欧共体国家在1992年为5%,美国在1995年达到12%。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技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科技知识了解肤浅,科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掌握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科技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相对较好,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很少。有关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状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高达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本质尚缺少必要的掌握和理解。
(二)科学精神欠缺,科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有学者曾做过调查,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肓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在对科学的追求与关注上,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偏差。有调查表明,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将来投身科学事业(15.5%),而且多数大学生对民生之本的农业科技信息兴趣较为冷淡。大学生把学习目的畸形地建立在了个体狭隘的功利性需要之上,急功近利的偏狭意识取代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单纯的求知目的。
(三)科学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高校缺乏针对大学生的专门科研活动,大学生缺少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高校的科学研究,似乎是教师和研究生的“专利”,大学生很少涉及,并且多数高校缺少针对大学生科研活动作出指导和安排的专门机构。对于普通大学生,既缺乏场所,又缺乏途径,更缺乏经费开展科研活动。这种体制上的欠缺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二、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内外因素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抑制科学精神
学校正规教育,是培养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观我国的教育,不论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中专专业教育,都长期困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味简单地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轻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实际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缺陷
高校所开展的科学素养教育更多的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围绕知识活动的工具,教学方法也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高校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重科学知识传授,轻科学方法训练;教学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先进;缺乏科学精神的培植;学生缺乏实践活动机会。
(三)大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取向偏差,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应表现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科学素养,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软条件,因此无须花大力气加强。这些偏见影响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主体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重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
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和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充实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立足于专业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和背景,对课堂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来进行。
(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专业学习进行,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以实验的场所和时间保证。其次,在课外举办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在实验室、工厂或者校外进行,结合专业学习建立各种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系列科普讲座,进行科技制作比赛。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实践训练。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领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五)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首先,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以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良好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可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科学教育体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