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他们看到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有了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这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而言的。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
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极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
汉代以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着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国内等意。
综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是自古至今所有华夏儿女越南越认同的称谓,是所有汉族及少数民族引以为豪的国家摡念。由此而产生的爱国情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维系和推动着国家、民族的繁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