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相遇 , 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和孟子相遇。
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以传贤反对传子,固然有其反对世袭的意义,不过自身也有诸多理论困难。孟子通过对政治权力授权逻辑的反思,指出天子能够以天下与人这一早期儒家禅让学说的理论前提违背了基本的政治授权逻辑,从而重构出天子荐人于天、天与之、民与之这样综合三者的天子权位授予主体。其中,天是虚悬的至高主体,民是实质的授权主体。由此孟子构想了摄政、三年之丧、避让、民众讴歌等天子权位授予程序,重新解释了尧舜相继为王的正当性。孟子的重构,仍然继承了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中尊贤尚德的精神,并通过精心的程序设计,肯定除了代表天意的民意广泛认同以外,任何个体的权、位授予或自主宣告都不具有正当性。
《孟子·万章上》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万章讨论尧舜相继为王的问题,这段对话以如下问答开始: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③
“尧以天下与舜”,这一观点可能有多种来源。从儒家观点来看,三篇新出楚简堪为代表。楚简《子羔》说尧舜之间是“善与善相授也”,“尧见舜之德贤,故让之”③;楚简《唐虞之道》说“唐虞之道,禅而不传”,“禅也者,尚德授贤之谓也”,“禅天下而授贤”④;楚简《容成氏》则明确主张“不授其子而授贤”,又说“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就传世文献来看,《礼记·表记》云:“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这也隐约表达了舜不把天下私授其子的意思。儒家之外,《墨子·尚贤上》云:“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战国策·燕策一》说“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这些看似有别的表述,都包含着共同的故事结构,即都肯定尧将天下授与了贤人舜,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丹朱,这正是万章用“尧以天下与舜”所概括的内容。
简单勾勒一下早期儒者禅让学说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到,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代表的君权更替制度是身处三代之末的早期儒者最重要的政治和观念背景,早期儒者通过宣扬处于三代之先的尧舜践行禅让的传说,其意在于强调传贤是比传子更好的政治选择,从而隐约表达出对世袭制度的不满。其基本逻辑是,在肯定天子可以传天下与人这一前提下,肯定所传对象应为贤者,而不是王子。这种思路尤其注重权位授予原则的改变,即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血缘正统性原则向德行优先原则的转变。这是试图把德位一致的尚贤原则从一般的政治位格上升到天子权位这一最高政治位格,从而将德行优先原则贯彻到一切政治领域。在当时的政治和观念背景中,这可谓是惊天动地的政治主张,而这恐怕也是禅让传说一经孔子及其弟子的表彰就能广泛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
来源:文史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