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兴起后,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行动。它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以“自强”、“致富”为目标,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仿效西方武器装备。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千变万化”的时代,洋务派提出了“自强不息运动”,虽然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但仍然导致武仁、徐同对“祖法”和“圣人古训”的追求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洋务运动的一切措施都遭到了上层阶级和清政府的强烈抵制。在我们看来,那些顽固分子当时是多么可笑和自以为是啊?这也预示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是说,顽固派的力量使得洋务运动的许多措施都不可能实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列强不希望清政府得到充分发展,洋务运动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洋务运动所开展的军事、经济和教育工作只是表面的修补,许多措施的实施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制约。虽然不能否认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巨大的缺陷,未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最终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是清代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运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对付中国的"千古不变",消除"内忧外患",虽然内容很广泛,,其核心始终是军事工业的建立,以及编撰和训练新的陆地和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军武器装备和训练的革新,是相对于顽固派愚蠢保守态度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建立了20多所学校,制造枪支、弹药和船只。在自制和外包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放弃了中国传统的散弹枪,成为了一支外国枪队”。改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洋务运动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30多年后,终于以“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告终。在此期间,以曾、李、左、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向外国人学习,掌握控制外国人的技能”为口号,建立了近代中国军民工业。值得称道的是,它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技,建立了新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北洋海军",参照西方,可惜我们没有引进国外先进的政治制度来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