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记叙文 5
展开全部
1.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
(2) 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
(3) 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
(4) 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5) 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于记叙文,也可用于议论文。
(7) 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
(8) 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
(9) 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10)夸张法:以一个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前提,吸引读者
(11)侧面转折描写: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12)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格调升华。
2. 正文的写法
(1) 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
(2)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3.结尾的写法
(1) 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
(2) 首尾照应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
(3) 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4) 提出展望或希望:对未来提出展望或希望,号召读者为此而行动。
(5) 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常用习语结尾。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级水平的学生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
。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4、畏惧写作文。有些学生在读书和默写甚至造句方面都表现不错,但由于害怕写作文,几乎放弃坚持了几年的中文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只讲解怎样审题,怎样组织材料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在动笔写作之前,他们还有一连串的障碍需要逾越,如果不帮助他们越过这些障碍,那么写作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写作程序由"想——写"变为:"想——说——写",是帮助学生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变化意味着,此时对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教学重点不能仅放在"写"上,而应该首先做好前两步:"想"和"说",即写前的准备和指导。由于这些活动环节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写前预练"。
写前预练的重点是按照某篇作文的要求,引导、帮助学生把他想要写的内容首先用汉语正确地说出来。写前预练的程序及其作用如下:
1、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想"的阶段,。在动笔之前,把作文的题目以及思考提纲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如作文《我最喜欢的人/物》,需要学生事先思考:谁/什么?他/它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她/它?
等等。由于中低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直接用书面表达出来有一定困难,而适当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要涉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有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事先有所了解和熟悉,从而保证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阶段,许多学生是先借助于母语进行思考,而后,再翻译成汉语,母语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从而影响汉语的表达效果。所以,下面的一个环节便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2、口述作文与课堂讨论,即"说"阶段。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在课堂上口述出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老师点评。每次的作文讨论都要围绕着题目和主题从词汇、句子、结构等几方面入手,确定几个重点,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一点一点积累和提高。这个活动环节的作用如下:
(1)从口头表达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的运用。"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语"后"文"。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成功的"说"与"评"可以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练习中,建立一个小小的专题词库。如在写"我最喜欢的人/物"时,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口头介绍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他/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他/它的哪些方面?把这些词分类在黑板上写下来,进行讲解,如关于人/物外貌的词,关于人/物性格的词,关于人/物品质和行为的词等。然后让学生读和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和建立起了一个个有关的小小词库,不但为下一步的写作扫除了词汇障碍,同时也可以开阔思路,增强表达效果,提高表达能力。
(3)中文的难学,不仅仅在于汉字难记难写,更重要的在于中文与拉丁语系的语文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上巨大的差异给学生所带来的使用困惑。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能认字,能写字,但却不能说或写出正确的中文句子。如:"我是伟明,我是16岁了";"大为和我去书店先";"我们把车停下在路边","我跑了去家里"。更有甚者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写出"我的朋友像狗一样的善良和友好"的句子。"说"从口头表达开始,通过示范、讲解和纠正,训练其正确的表达方法、语序和恰当的用语,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中文境界,写出符合中文习惯的文章。
(4)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有利于及时修正表达中的初级错误,并且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说"是以讨论发言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由于口头表达的"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随时修正。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也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
(5)有效的写前预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如前所述,有不少学生,由于写不好作文而变成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以至恶性循环。而在此环节中,通过"说"使每个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好了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此时动笔,学生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增加,积极性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最基本的意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口头表达出来后,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试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加工和修饰,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及表达水平是十分有效的。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是坚决跨不进去的。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3、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4.发挥想象力。
5.多读书。
6.多借鉴别人的好文章。
7.多听别人的意见。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三、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主题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并得到确定,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2、材料是表现深主题的手段,主题由一定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在主题未形成时,材料对主题提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一经确定,又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防止材料与主题相脱节。
四、选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2、要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4、要新颖、生动。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五、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完整性。文章各局部应组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2、连贯性。指文章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3、严密性。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4、灵活性。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六、试述结构的基本原则。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记叙性文章结构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秩序性密切相关,形成符合客观过程原来秩序的时空概念;议论性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结构常是提出问题、得出结论。2、符合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运行的路线。作者的思维过程要遵守人们思维的共同规律,又凝结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4、适应文体特点。结构受文体制约,记叙性文章以时空为序写人记事,议论性文章偏重于横向分类或纵向深入。
七、综述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大方面。层次是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和步骤,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段落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段落要保持段意单一性、内容要完整、长短要适度。过渡是指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常用的过渡方式有:用关联词语,用过渡名,用过渡段。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
文章好的开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拓展思路;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曲折入题等几种。文章好的结尾的作用:绾结全文;令人回味。议论文结尾方式主要有:归结或重申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形象化结尾。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
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它的局限是只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历的事难以叙述,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限制。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它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十、常见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十一、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十二、描写有哪些要求?
1.目的明确: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出发而描写。2、特点突出:以“画眼睛”的艺术,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刻划。3、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既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部状貌情态,又揭示描写对象内在的底蕴和神采。
对于以上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考生们需要自己根据试卷的材料和要求用心领悟,灵活处理。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1) 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
(2) 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
(3) 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
(4) 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5) 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于记叙文,也可用于议论文。
(7) 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
(8) 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
(9) 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10)夸张法:以一个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前提,吸引读者
(11)侧面转折描写: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12)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格调升华。
2. 正文的写法
(1) 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
(2)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3.结尾的写法
(1) 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
(2) 首尾照应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
(3) 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4) 提出展望或希望:对未来提出展望或希望,号召读者为此而行动。
(5) 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常用习语结尾。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级水平的学生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
。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4、畏惧写作文。有些学生在读书和默写甚至造句方面都表现不错,但由于害怕写作文,几乎放弃坚持了几年的中文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只讲解怎样审题,怎样组织材料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在动笔写作之前,他们还有一连串的障碍需要逾越,如果不帮助他们越过这些障碍,那么写作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写作程序由"想——写"变为:"想——说——写",是帮助学生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变化意味着,此时对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教学重点不能仅放在"写"上,而应该首先做好前两步:"想"和"说",即写前的准备和指导。由于这些活动环节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写前预练"。
写前预练的重点是按照某篇作文的要求,引导、帮助学生把他想要写的内容首先用汉语正确地说出来。写前预练的程序及其作用如下:
1、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想"的阶段,。在动笔之前,把作文的题目以及思考提纲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如作文《我最喜欢的人/物》,需要学生事先思考:谁/什么?他/它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她/它?
等等。由于中低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直接用书面表达出来有一定困难,而适当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要涉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有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事先有所了解和熟悉,从而保证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阶段,许多学生是先借助于母语进行思考,而后,再翻译成汉语,母语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从而影响汉语的表达效果。所以,下面的一个环节便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2、口述作文与课堂讨论,即"说"阶段。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在课堂上口述出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老师点评。每次的作文讨论都要围绕着题目和主题从词汇、句子、结构等几方面入手,确定几个重点,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一点一点积累和提高。这个活动环节的作用如下:
(1)从口头表达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的运用。"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语"后"文"。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成功的"说"与"评"可以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练习中,建立一个小小的专题词库。如在写"我最喜欢的人/物"时,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口头介绍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他/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他/它的哪些方面?把这些词分类在黑板上写下来,进行讲解,如关于人/物外貌的词,关于人/物性格的词,关于人/物品质和行为的词等。然后让学生读和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和建立起了一个个有关的小小词库,不但为下一步的写作扫除了词汇障碍,同时也可以开阔思路,增强表达效果,提高表达能力。
(3)中文的难学,不仅仅在于汉字难记难写,更重要的在于中文与拉丁语系的语文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上巨大的差异给学生所带来的使用困惑。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能认字,能写字,但却不能说或写出正确的中文句子。如:"我是伟明,我是16岁了";"大为和我去书店先";"我们把车停下在路边","我跑了去家里"。更有甚者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写出"我的朋友像狗一样的善良和友好"的句子。"说"从口头表达开始,通过示范、讲解和纠正,训练其正确的表达方法、语序和恰当的用语,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中文境界,写出符合中文习惯的文章。
(4)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有利于及时修正表达中的初级错误,并且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说"是以讨论发言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由于口头表达的"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随时修正。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也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
(5)有效的写前预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如前所述,有不少学生,由于写不好作文而变成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以至恶性循环。而在此环节中,通过"说"使每个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好了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此时动笔,学生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增加,积极性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最基本的意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口头表达出来后,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试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加工和修饰,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及表达水平是十分有效的。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是坚决跨不进去的。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3、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4.发挥想象力。
5.多读书。
6.多借鉴别人的好文章。
7.多听别人的意见。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三、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主题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并得到确定,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2、材料是表现深主题的手段,主题由一定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在主题未形成时,材料对主题提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一经确定,又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防止材料与主题相脱节。
四、选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2、要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4、要新颖、生动。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五、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完整性。文章各局部应组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2、连贯性。指文章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3、严密性。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4、灵活性。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六、试述结构的基本原则。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记叙性文章结构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秩序性密切相关,形成符合客观过程原来秩序的时空概念;议论性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结构常是提出问题、得出结论。2、符合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运行的路线。作者的思维过程要遵守人们思维的共同规律,又凝结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4、适应文体特点。结构受文体制约,记叙性文章以时空为序写人记事,议论性文章偏重于横向分类或纵向深入。
七、综述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大方面。层次是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和步骤,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段落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段落要保持段意单一性、内容要完整、长短要适度。过渡是指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常用的过渡方式有:用关联词语,用过渡名,用过渡段。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
文章好的开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拓展思路;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曲折入题等几种。文章好的结尾的作用:绾结全文;令人回味。议论文结尾方式主要有:归结或重申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形象化结尾。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
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它的局限是只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历的事难以叙述,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限制。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它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十、常见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十一、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十二、描写有哪些要求?
1.目的明确: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出发而描写。2、特点突出:以“画眼睛”的艺术,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刻划。3、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既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部状貌情态,又揭示描写对象内在的底蕴和神采。
对于以上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考生们需要自己根据试卷的材料和要求用心领悟,灵活处理。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展开全部
如果是语文记叙文,应该: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与地点要合理,不要乱编乱造。时间可以是顺叙、倒叙、插叙、一般选用前两种条理比较清晰。
其次是地点中景物与人物和时间的照应性,比如冬下雪、夏开花,对于景物描写要多用比喻、排比、但是不可过度啰嗦,简洁描写最好,侧重情节发展。
故事的发展要注意重点,比如:我和小明去玩,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小朋友,并帮了他。
这件事的重点不是怎么玩,而是怎么帮。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过度,具有连续性,不要随便分段,也不要一段写到最后。
而人物的描写要注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主人公的描写贴别要注意心理与动作,而其他则是外貌、语言、神态,总而言之,一切的描写都是为了人物的性格展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不要把所有的女孩都写成文静美丽,所有男孩都是活泼好动。
重中之重还有,你所记叙的事情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就是避免流水账。
可以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以是赞扬他人。
如果是考场作文,那么深化主旨。点题是最好不过的。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与地点要合理,不要乱编乱造。时间可以是顺叙、倒叙、插叙、一般选用前两种条理比较清晰。
其次是地点中景物与人物和时间的照应性,比如冬下雪、夏开花,对于景物描写要多用比喻、排比、但是不可过度啰嗦,简洁描写最好,侧重情节发展。
故事的发展要注意重点,比如:我和小明去玩,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小朋友,并帮了他。
这件事的重点不是怎么玩,而是怎么帮。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过度,具有连续性,不要随便分段,也不要一段写到最后。
而人物的描写要注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主人公的描写贴别要注意心理与动作,而其他则是外貌、语言、神态,总而言之,一切的描写都是为了人物的性格展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不要把所有的女孩都写成文静美丽,所有男孩都是活泼好动。
重中之重还有,你所记叙的事情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就是避免流水账。
可以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以是赞扬他人。
如果是考场作文,那么深化主旨。点题是最好不过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应注意七要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要写出真情实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