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事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这些弟子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佛教寺院是我们的教育机构(即佛教大学),和尚是我们的校长,法师是向我们传授知识的教授。
佛教是我们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人生教育,伟大的教育。
什么是皈依、
皈依(guī yī)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她/他]。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彻底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世间人结婚很重要,它是个仪式,透过这个仪式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世间人最重视的。但是我们佛弟子,这个皈依三宝是成佛的开始。今天我们有来进入皈依三宝,我们要成就佛道就指日可待。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解脱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什么是缘起!
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 “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
什么 是 无我 !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蕴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作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什么是“无常”?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和各种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一切都在“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中,人也在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变化中。这些变化,都是“无常”。佛典中常提到的有:刹那无常,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行无常等。
希望你有所产考、阿弥陀佛 !
开心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这些弟子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佛教寺院是我们的教育机构(即佛教大学),和尚是我们的校长,法师是向我们传授知识的教授。
佛教是我们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人生教育,伟大的教育。
什么是皈依、
皈依(guī yī)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她/他]。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彻底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世间人结婚很重要,它是个仪式,透过这个仪式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世间人最重视的。但是我们佛弟子,这个皈依三宝是成佛的开始。今天我们有来进入皈依三宝,我们要成就佛道就指日可待。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解脱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什么是缘起!
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 “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
什么 是 无我 !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蕴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作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什么是“无常”?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和各种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一切都在“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中,人也在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变化中。这些变化,都是“无常”。佛典中常提到的有:刹那无常,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行无常等。
希望你有所产考、阿弥陀佛 !
开心
展开全部
佛,就跟我们平常理解孔夫子一样,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事。不过夫子是世间的圣人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的生活处事的道理;佛陀是出世间的圣人,他不仅教导我们世间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还教导我们出世间的真理。
皈依,就是返邪归正。就像我们平常小孩想要成为学生这个身份就必须去学校报名,两个人想要成为夫妻就必须登记后才会收到国家认可法律保护一样。皈依也是让我们成为佛弟子的一个入门,皈依后才会得到护法的庇佑。
缘起,佛教降缘起。认为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出现都是由因缘(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和合之后产生的,并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让我们明白在遇到某些人或者某些是,不管是你欢喜的还是你厌恶的,都不是没有缘由而有的,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维事情,看待问题。
无我,世间任何事和物既然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是由皮骨血肉等等合成,所以说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想想我们经常说我我的,可是如果让我们具体说出来我们身上哪里属于(我)这个词,我们就指不出来了,如果问鼻子在哪里,就可以指出。还有一种我是主宰,唯一的意思,然而我们一直以来的这个“我”却无法主宰我们自己,不想生病可是还是病了,而且还病得很总,不想思念一个人,却还是止不住的想念,所以说“我”是没有实在性的。那么我们之所以所“我”,主要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佛教说法就是假名安立。
无常,既然时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合成的东西肯定不会永恒不变,有变动才是正常的,所以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理,无我也是。
皈依,就是返邪归正。就像我们平常小孩想要成为学生这个身份就必须去学校报名,两个人想要成为夫妻就必须登记后才会收到国家认可法律保护一样。皈依也是让我们成为佛弟子的一个入门,皈依后才会得到护法的庇佑。
缘起,佛教降缘起。认为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出现都是由因缘(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和合之后产生的,并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让我们明白在遇到某些人或者某些是,不管是你欢喜的还是你厌恶的,都不是没有缘由而有的,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维事情,看待问题。
无我,世间任何事和物既然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是由皮骨血肉等等合成,所以说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想想我们经常说我我的,可是如果让我们具体说出来我们身上哪里属于(我)这个词,我们就指不出来了,如果问鼻子在哪里,就可以指出。还有一种我是主宰,唯一的意思,然而我们一直以来的这个“我”却无法主宰我们自己,不想生病可是还是病了,而且还病得很总,不想思念一个人,却还是止不住的想念,所以说“我”是没有实在性的。那么我们之所以所“我”,主要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佛教说法就是假名安立。
无常,既然时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合成的东西肯定不会永恒不变,有变动才是正常的,所以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理,无我也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教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皈依 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她/他]。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彻底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世间人结婚很重要,它是个仪式,透过这个仪式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世间人最重视的。但是我们佛弟子,这个皈依三宝是成佛的开始。
缘起 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
无我 佛教教义,也称非我、非身。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
无常 佛教教义释为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另一无常,则为人们常说的勾魂小鬼“无常”.有为白无常与黑无常.人尽皆知.
皈依 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她/他]。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彻底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世间人结婚很重要,它是个仪式,透过这个仪式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世间人最重视的。但是我们佛弟子,这个皈依三宝是成佛的开始。
缘起 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
无我 佛教教义,也称非我、非身。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
无常 佛教教义释为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另一无常,则为人们常说的勾魂小鬼“无常”.有为白无常与黑无常.人尽皆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无
归依=步入
缘=源起
无我=你就是别人
无常=变幻莫测
归依=步入
缘=源起
无我=你就是别人
无常=变幻莫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