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暗含什么时代意义呢?

 我来答
小小仙啊
2019-05-14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1
展开全部

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1、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后来他的老婆家珍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2、有庆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这里。

3、苦根

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很少吃的,这一下直接撑死在了家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4
展开全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信子的教学资源库
2011-06-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给你参考下~~~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一直致力于创作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如《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等。进入90年代后,他逐渐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但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很震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ueyongde
2011-06-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刚看过活着,有点小感受,如下:
1.《活着》描写了时代压在人肩上的苦难,这些苦难深重而难以承受。主人公的种种期望,都被现实无情的埋葬,所以相对于“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句话之外的是指 “为了希望或者意义而活着”,后者是大家都尝试走过的路,并且大多数都失败了。因此作者为了提出一种合理的生存目标,即为了活着而活着,要在活着的每个当下,活着努力、或者享受,做该做的事。而不是将期望寄放在别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悲观绝望。
2.就作者创作的动机和题材来看,余华更适合做一名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文学家要做的是人文关怀,而不是解决更加深远、玄妙的理论问题。
3.“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退守,诚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能力的人就该去追求超越生活的东西,做一些长久性的展望和思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张姐心语
2019-12-21 · TA获得超过188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63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390万
展开全部
余华的《活着》把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写了出来,创作背景正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正艰难的时候。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战胜了所有的艰难险阻,生下来并且艰苦的活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