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肖邦故园
(作者简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张振辉)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教学理论选自《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整合的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是以分科设置为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有利于各科知识的专门化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孤立化。
肖邦故园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命运多舛 天籁 簌簌
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张振辉)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教学理论选自《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整合的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是以分科设置为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有利于各科知识的专门化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孤立化。
肖邦故园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命运多舛 天籁 簌簌
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展开全部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1810-1849)波兰人,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闱俊?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降E大调夜曲:(OP.9.2)夜曲的名称,可能取决于天主教会的”夜祷”.夜曲形式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英国人费尔德,肖邦一声作有21首夜曲,拓展和提高了费尔德的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壮丽,具有东方气息,但可能过于阴郁.降E大调夜曲OP.9.2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闱俊?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降E大调夜曲:(OP.9.2)夜曲的名称,可能取决于天主教会的”夜祷”.夜曲形式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英国人费尔德,肖邦一声作有21首夜曲,拓展和提高了费尔德的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壮丽,具有东方气息,但可能过于阴郁.降E大调夜曲OP.9.2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