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在真正的历史中不是真的。
虽然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所知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草船借箭并不是在赤壁之战发生的,而是在赤壁之战后五年的濡须口战役(公元213年)上演的,其中的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另外一位人物——孙权。而且,借箭并非用的草船,而是轻舟。
扩展资料:
历史原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杜撰的?他就没有考虑曹操也会用吗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一、草船借箭简介:
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二、历史原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参考资料: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真正的历史中不是真的。虽然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所知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扩展资料:
213年正月,曹操率大军南下,军马号称四十万众。孙权率七万大军迎击,两军对阵于濡须口(今安徽巢湖)。
初次交战,曹操的水军不敌孙权,大败而归,曹操下令坚守营寨,各军不得轻举妄动。两军暂时陷入僵持。
一天,湖面上大雾弥漫,为了了解曹操大军部署情况,孙权亲自乘轻舟前往曹操水寨。行进当中,孙权下令鼓声大作,大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像是主力大军压境一般。
此时,曹操多疑的毛病又犯了,担心孙权有诈,于是下令不予理会,对孙权大军万箭齐发,试图用箭雨攻击击退孙权水军。
很快,孙权的战船一侧就插满了箭,船身渐渐有倾覆的倾向,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受到曹操箭雨攻击,等到战船两侧都插满了箭,船身再次平衡,孙权部队鼓乐齐鸣,得以安全返航。
此时,曹操才明白自己上了孙权的当,此战中,孙权有勇有谋,统军有方,其英雄气概让曹操都赞叹不已,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的感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无不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叹服,以致不少人几百年来大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对其深信不疑。然而这个只是罗贯中的创作,在三国历史上并无此事。
不过“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些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时间、空间与人物不同而已。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扩展资料:
历史原型: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真正的历史中不是真的。虽然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所知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草船借箭的故事被改编到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是发生在濡须之战,而非赤壁之战。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
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