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方艺术可以分作哪几个阶段

 我来答
Francescoconut
2007-06-28 · 贡献了超过107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7万
展开全部
  关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及后现代艺术问题
  --------------------------------------------------------------------------------
  http://arts.tom.com 2003年05月23日  来源:Tom 专稿  栾广明

  早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时,一次课后有位学生曾问及美学教师"什么叫美"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问题竟弄得老师吱唔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这是一个一时很难说清楚的学术问题"。

  当今艺术界谈"美"的人很多,不过其中是不少不学无术之人。不学无术的人谈"美"越发变得简单了---"美"么,不就是"美丽""好看"的意思嘛!以此推论,"美学"则成了"研究美丽、好看的学问"。他们如此再一推论便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凡"不美的""丑恶的"都不在"美学"的范畴或反美学的。

  真是这样吗?否。"美学"的解释在一般专业著作中大多解释为"艺术哲学"。这样的解释与一般人"美丽""好看"的理解显然是大相径庭的。据本人考证,"美学"一词源于黑格尔"的艺术的哲学",后来日本文化界将期缩略为"美学",由于日本文化属东方文化,最后"美学"一词落户中国学术界。如此以来,"美学"中的"美"字应解释为"美的艺术"才算合理得当。

  让人不可思义的是,当今中国最权威的刊物《美术》竟连篇累牍地对西方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他们批判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现代及后现代主义艺术"不美"(不好看)。

  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提出是西方学术界对人类艺术发展研究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一成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渐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这样一个严肃问题多展开一些研究、讨论是明智的,但若给予全面的否定,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从中外艺术史上看,新的艺术思潮和艺术现象大多遭遇两种命运,要么是赞不绝口,要么是群起而攻。然而,这两种命运后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有的在赞毁中消亡了,有的在赞毁中兴旺了。史论家们正是在艺术的这种兴旺与消亡中总结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发展的一般的、总体的规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就是史论家们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生动概述。

  为了让人们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有个更清醒的认识,我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视觉美丑与艺术美丑中国古代有个绘画治病的故事。相传,刘、殷倩都是南齐时的著名肖像画家。刘的妹妹是鄱阳王萧锵的妃子,二人感情很好,后来萧锵被明帝萧鸾杀死,妃子因思念萧锵而生了重病。刘为了治好妹妹的病,便请了画家殷倩画了一幅萧锵和平日宠爱的某一姬妾将要就寝前共同照镜子的情景。刘的妹妹看到了此画,骂道:"萧锵早就该死!"从此以后,她的病也就逐渐痊愈了。殷倩的画颇有点儿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味道,象这一幅露骨表现色情的绘画,不仅刘的妹妹见了不满,其它人见也也会认为"不美",然而正是这幅内容"不健康"的绘画却治愈了刘妹妹的病。这个事例告诉人们,视觉美不等于艺术美,视觉丑也不等于艺术丑(无艺术性)。

  在中外艺术史上,视觉上的美丑与艺术上的美丑统一吻合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样,视觉上的美丑与艺术上的美丑迥然相悖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五代画家贯休画罗汉,形象丑陋怪诞,然其作品在青史上却独树一帜。元代"笔下明珠无处卖"的徐渭,其满纸墨痕的作品最终成为比明珠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扬州八怪"是当时称谓的恶名,一百多年后这一词语却成了人们的美言佳话。西方法国画家杜米埃是一位造"丑"的大师,他创作的《高康大》令人见了作呕,他创作的《七月英雄》让人见了心寒,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却在西方艺术史上熠熠生辉。与其类似的还有后来的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

  艺术从本质特征上看是审美的。但其审美主要指的是艺术美而并非视觉美。比如有的电影演员很漂亮,场景很精道,由于缺乏艺术美而使得观众寥寥。艺术美在某些艺术菱中被分作两个部分,即"审美"和"反审美"。反审美又被称为艺术的"刺激"功能。在一定情况下视觉丑更能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比如戏剧中的"小丑",绘画中的"漫像",就充当了这一角色。虽然它们的"丑"是视觉的,但它们的"丑"往往是在艺术中用来鞭挞"丑"歌颂"美"的,是以"丑"的视觉刺激来体现"美"的艺术效果的。鲁迅笔下的阿Q及华君武笔下的政治漫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家表演的《吃死孩》、《女人体与螃蟹》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确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其中发生的负面影响同样是令人担忧的。比如由于过渡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资源枯竭。由于政治改革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官僚腐败及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些负面影响若不得到及时治理,势必殃及中国人的子孙后代。"吃死孩"及"女人体与螃蟹"正是着眼于这样的意蕴。它告诫人们,你们不要过于满足当前的幸福生活,你们要意识到你盘中的美餐正是你子孙的血肉;你们的母亲(祖国)是纯洁、美丽的,但她却正在遭受强盗的蹂躏和邪恶的侵害。象如此具有进步意义、立意深刻、发人深省且艺术性很强的行为艺术作品竟遭到了某些人的痛斥和非议。此事也再一次印证了鲁迅"吃人血馒头"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 FIORE14 2005-6-8 23:24 回复此发言

  --------------------------------------------------------------------------------

  2 关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及后现代艺术问题

  二、社会进步与认识变化不知哪本书里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旧中国封建社会里,有个年轻女子在集市上买东西时不小心自己的手碰到了一位男人的手,她的父亲为了维护"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道德观念,竟逼迫女儿自杀。在今天看来,这位父亲真可谓愚昧之极。但当人们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着那个时代人人要遵守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时,我们就会对这位父亲的行为表示理解。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那位父亲当时改变一下认识,消除自己那愚昧的思想,他也就不做逼杀女儿的蠢事了。

  社会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如果仍固着旧的认识,势必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也是同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这一艺术思潮和现象。要正确对待首先人们要做的就是应该改变我们对艺术的一些原有的认识。

  如其说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这个词在中国产生得很早,不过早期的"艺术"大多指有关技术、技巧性很强的行业。中国古代对"艺术"作专门研究和论述的很少,即使有也只是零散的或不够系统的。在西方就不同了,他们对"艺术"探讨不仅有专家、专著,而且历史悠久,并形成了传统。他们对艺术的产生,艺术的界定、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功能等问题都曾作过探讨和论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学术大量涌入,所以说中国的艺术理论框架于现代则大多是西方的。基于这样的因素,人们在研究中国艺术史论时也多采用的是西方的理论框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家多因循又碍于门户,有的甚至拒绝西方艺术的理论素养,于是在中国的艺术界时不时地出现一股顽固、可笑的排异浪潮。

  从黑格尔"美的艺术的哲学"看,西方人在研究艺术时很早就对"艺术"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讲,"艺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人类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艺术"。"狭义"地讲,"艺术"即指人们普遍认为的"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戏曲等"。就象"教育学""教育家"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一样。从广义上讲,爷奶、父母、哥嫂、姐弟、大自然……都是教育家,都具有教育的功能。从狭义上讲"教育学"多指"研究学校教育的学说","教育家"多指"学校教育的专家"。

  当艺术进入到后现代主义以后,艺术便较多地由狭义阶段进入了"广义"阶段。因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也必须改变到"广义"这个层面上。否则,贻害无穷。

  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多是赤身裸体的,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敬仰神灵,崇尚运动,热爱人体美。文艺复兴时的人体美术多是用其表达当时人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后来的美术家表现人体大多是把人体形象作为一种艺术式样来表达某种精神或思想。在后现代的行为艺术那里使用真人体,即是西方人体艺术样式的继承,又是对西方人体艺术样式的反叛。真人体与艺术作品人体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事情,只要人们改变一下认识,也就见怪不怪了。直到真人体以后使用久了同样会成为艺术的一种新的样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也一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思潮和现象。这时,人们最好不要去作过多的否定或扼杀,而是要尽量改变己有的认识以适应之。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不断繁荣和发展,使人类艺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先驱,任何扼杀艺术的行为都是思想不开化的表现和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三、 主导潮流与极端现象梁玖先生编著的《艺术概论》中记述了这么一个事件:"迄今之止,人类目前创作展示的一件最伟大而悲壮的行为艺术作品,可能是要算在奥地利年轻的艺术家史瓦尔考格勒(1940-1969)头上了。因为,他通过自我解剖的办法,详尽地展示了他一生中最后创作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当随着他解剖自己肉体的速度越来越缓慢的时候,他便轻轻地、艺术性幸福地微笑着告别了他钟情的艺术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文献记载中,有为信仰而自杀的,有为道德而自杀的,也有为保全他人而自杀的。从功利角度看,史瓦尔考格勒的死是不值得的。为上帝而死,上帝会把他带入天堂;为别人而死,别人会对他感恩戴德。史瓦尔考格勒为艺术而死,艺术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有的人说艺术己经给他带来了好处,比如若不是他的死成为艺术史上的千古绝品,《艺术概论》也不会记上一笔。想来也是,不过行为艺术将会因此而获得很多人的咀咒、摒弃或谩骂。好在艺术的价值、生命在于创新,既然史瓦尔考格勒为艺术创作了自杀作品,又由于艺术的缘故史瓦尔考格勒的自杀反而拯救了以后的行为艺术家。因为不管谁在步史瓦尔考格勒的后尘就不具备任何艺术价值了。

  作者: FIORE14 2005-6-8 23:24 回复此发言

  --------------------------------------------------------------------------------

  3 关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及后现代艺术问题

  以史瓦尔考格勒的行为艺术看,后现代艺术的确将艺术由"狭义"推向了"广义"。说他的自杀是一种艺术行为倒不如说他的自杀是一种宗教行为。从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看,史瓦尔考格勒的自杀与一个宗教寻道者几乎无什么两样。可以这么说,史瓦尔考格勒的自杀行为是一种宗教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混合体。

  行为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重要样式之一,它的生命力极其强大,不仅在国外较为流行,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艺术样式本身"行为艺术"是无可非议的,但任何艺术样式在发展中免不了出现"主流"和"极端"两个方面。史瓦尔考格勒的自杀是一种"极端"现象,并不是"主流"现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控制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极端发展是对的,如果因避免其极端而去否定它的存在,扼杀它的主流,则是一种不科学、不明智的行为。

  我们不仅要看到现代、后现代艺术反传统的一面,也必须看到现代、后现代艺术融合传统艺术的一面。台湾一位行为艺术家自己用传统的方法画了一幅画,展览时他在自己的画前拉了一堆屎,以表现他厌恶传统艺术的思想。他拉屎的行为是后现代的,但他的那幅画却是传统的。东北有一户人家,丈夫是一位哑剧演员,妻子是一位导演,女儿是搞音乐的。后来他们这一家各自发挥特长,搞了一组将西方著名雕塑变成活哑剧的节目,结果给人以非常新鲜的感觉,大受群众的欢迎。这个事例也告诉人们,那些曾从事传统艺术、古典艺术的艺术家,只要融入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洪流中去,不仅大有可为,还使传统、古典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来。

  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是两个艺术流派,两种艺术思潮和两种艺术现象,这两类艺术从创作方法到思想内涵都有别于传统艺术和古典艺术。我们切不可顾名思义地认为,"古典艺术"在古代也是现代的,所以"古典艺术"也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仅是一个名称而己,关键是实质。我们将"现代艺术"命名为"本体艺术",把"后现代艺术"命名为"混溶艺术"同样是可行的。现在不少美术史论著作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都有明确的界定。希望不明白的人多去看看,切不可信口开河。

  四、 内行指引与外行偏见许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美术"这一行当。我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既忙碌于史论研究,又热衷于美术的创作实践。在生活现实中我发现了业内人士常犯的毛病,那就是:史论家谈艺术多玄虚,实践家谈艺术多偏见。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提出是一个史论问题,实践家对其有偏见是有情可原的,如果一个史论家对其看法不公正则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因为内行与外行毕竟是有区别的。

  鲁迅美院学刊《美苑》2000年曾发表《有害的艺术》一文,该文虽然反对中国行为艺术家的极端做法,但作者并没有因此面否定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况且该杂志后来还发表了一些反面文章。我认为《美苑》的编辑是内行的,《有害艺术》的作者是内行的。与之相比,中国美协办的《美术》,不仅全面否定现代、后现代艺术,也不发表反面文章展开讨论,拿出"文革"时的那一套。让人觉得不仅写文章的人外行,编刊物的人也外行。这种现象竟发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生气勃勃的年代,着实叫人难以置信。

  作为内行刊物,无疑应对行内的业务进行有益的指引作用。咱们看一下《美术》2002个三期中发表范曾文中的一段话:"20世纪的人类对美的忘却,这几乎是全球性的痼疾,对美的忘却所以形成了集体失忆状态,乃是来源于集体无意识。欣赏着、赞叹着、讴歌着,但是叫他们谈出所以然,则是头脑中的一片空白。在美术领域,尤其在西方,正是如此。于是极少数艺术家们、艺术评论家们、画商们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误导、诱惑,他们相与默契地进行着一场对美的颠覆活动,而他们确确实实的成功了。"范曾在中国当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画家。这段文字中则充分暴露了他在艺术史论方面的确是个外行。文中他把矛头直接指向20世纪的全人类。人们都忘却了"美",而你范曾认为的"美"究竟还有什么意义,这分明是自己抽自己嘴巴。理论性的探索不让理论家们去讨论,却让一个画家乱发狂言,絮发偏见,中国的艺术又怎会不误入歧途。

  美协作为美术行业的最高行政机构,无疑应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若其机关刊物丧失了学术性、指导性,不仅刊物将逐步失去影响,美协在行业中亦将失去应有权威性。尤其是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下,行政干预和一言堂己越来越没有市场,身居"内行"的要位却净做些"外行"事情,终究不是什么好的现象。

  2002年4月9日于内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