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如题。各自有什么特征呢?... 如题。各自有什么特征呢? 展开
 我来答
应曼丽湛峻
2019-09-12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886万
展开全部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80后的孩子们个性,张扬,叛逆,成熟90后的孩子多了一些幼稚。个人觉得80后还受过一点苦90后是几乎都没有造成了80有处事上注重一些细节而90后就乖张,和无所谓说得很好!80年代的人说实话
小时候开心过
难过过,那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不会为没朋友发愁,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现在呢?现在的孩子想交个朋友只有一个场合,那就是学校,孩子门缺少沟通,迷恋网络,走向歧途的不在少数,童年永远值得去回忆,童年永远是最美丽的,童年永远是上帝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想想现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才知道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辛....无数的感叹,能会到童年那该多好!90年的人都是被大人宠坏的孩子.都快没有思想了.
百度网友62a92edf5d7
2007-07-03 · TA获得超过821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80后"是用来形容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现在正直青春年华,并且在观念\个性\风格\处世态度等都与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大有区别的年轻群体.现在多用来形容社会全新的一代,是与过去传统年轻人的分界点.
至于"90后",如果一定要称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为90后也未尝不可.
如果"90后"想与"80后"具有相同的意义,除非,这批90年代出生的人又有不同与"80后"的全新生存理念.
"80后"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产物.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国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以及进步,等等.这些都是和中国的"80后"一起成长的.所以,"80后"的年轻一代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宗上所述,我想你应该明白有没有"90后",并且知道它们的区别了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xtt159
2007-07-03 · TA获得超过106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6万
展开全部
80后
80指的80年代,80后就是指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现在很多年青写手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85,86往后来的小伙子们,小姑娘,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的叫“80后现象”、“80后写作”。

8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80后人物:韩寒、郭敬明,春树,李傻傻、李海洋、刘卫东、金瑞锋、白雪、麻宁等。
80后不仅仅包括了文学的范围,明星,运动员还有普通的80后出生的人都称为80后

最新的80后解释:80后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但是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80后是特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具有各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能够接受他(她)们的地步,是一个早到的阶层。这个阶层在几年内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

社会学家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每10年 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
80后 就是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
美国也把这一代 叫做Y一代

80后的文学
无论如何,80后文学的崛起已是事实,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成为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大景象,带给人们以无尽的思考。《山花》2005年9月刊发刘永涛的《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笼络到这个概念之下无所谓。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

马教授认为,80后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80后创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下小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欣赏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学生的高考情结和教育弊端,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作者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从而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引起传媒、家长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

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确实涌现出一些有天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个性十足,抒发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在阅读中得到宣泄,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一些敏锐的出版社和书商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全力打造这样一批青春写手、作家,导致80后创作大量出现,一些小说的销量竟逾百万册。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创作在社会上掀起的巨大影响,媒体也热烈地关注、参与其中,不断为80后创作造势、炒作。通过对此的运作,许多涉猎其中的传媒影响力剧增,而他们的宣传、造势,又为80后文学的创作、作家的名誉提高、作品的销售推波助澜,相得益彰。

对于80后创作,马相武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创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与其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不如说是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富有艺术性,个性十足,同时其细腻、逼真的心理、情感变化,也有十分可取之处。千百万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青春读本”,80后小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当然,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许争议并未充分展开。现在是大家都愿意表现宽容的年代。

马相武肯定80后创作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指出了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作家在短时间内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税、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作者们有时候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策划,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真实便失真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读者对于80后创作的喜爱与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后创作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我们写我们”,后一个“我们”是指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体;前一个我们则是指80后作家们,也就是用青年的手,来写青年的事。这是区别于“他们写我们”的,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先一代的专业作家们。相对于“他们写我们”,“我们写我们”显然更加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受“我们”的推崇。

然而,“我们写我们”,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声,但是由于这些“我们”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一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这也是马相武所深感忧虑的。

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

这一群人,闹哄哄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但是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这就是所谓的“80后”。

光圈之下——商业化的文学写作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现在的“80后”已经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自从2001年韩寒凭着他的《三重门》一炮打响后,以他、郭敬明、张悦然等为代表的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少年写手便纷纷浮出水面,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有人说,“80后”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成才方式。的确,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颜歌等一批从“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80后生人一走出赛场便直接走向了市场。当“60后”、“70后”作家还在为书稿奔波时,这些初来乍到的“80后”们已经成了坐拥百万版税、引领阅读市场的弄潮儿。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货架的显要位置、出现在各大杂志期刊的转载栏目中。他们的名字被无数次的重复、宣传,使他们享受着明星偶像般的追捧。

“80后”们的初期作品中确有很多较为成功之作,如韩寒的《三重门》、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树的《北京娃娃》等。这些十分有特色的作品,是青春与文学的巧妙结合,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市场热烈的反响,那些读腻了课本上“经典”的同龄人被这类作品中新鲜的观念、潇洒的文笔、相似的生活经历所吸引,迅速成了他们的支持者。“80后”很快成了图书市场上最热的品牌,随着第一波“80后”写手的名利双收,出版商们纷纷来淘这一桶金,在媒体的炒作下,第二、第三波写手们相继出炉,一时间“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的牌子随处可见。

但一夜成名的迅速让这些在当时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商家的追逐和名利的诱惑似乎使他们乱了阵脚,不知该继续前方的文学之路或是放弃操守迎合市场。这样的矛盾在他们后来的作品中逐渐显现,青春文学不再纯粹,“80后”被运作和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而他们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他们内心的浮躁和才思的枯竭,商业化的痕迹渗透在字里行间,文字仍然好看,内容和思想却愈发肤浅。在出版了《XX通稿》、《左手XX,右手XX》等只剩下娱乐性的文集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80后”的衰落,他们的读者在流失,“80后”的概念也成了一种被极度商业化后的产品而在市场上泛滥着。正如 “80后”写手孙睿所言:“‘80后’概念已经被提滥了,它已经无孔不入,跟街头小广告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80后’写作成了‘牛皮癣’。”

光圈背后——

“80后”的社会影响

本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连续举办为文化界引进了一股清新的青春之风,同时为那些满怀文学理想的青少年创造了一个平台,使他们终于能够走下网络,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大胆袒露心声。在一批又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写手脱颖而出之后,“80后”的品牌应运而生,它的出现给曾经沉闷的文学图书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在教辅书之外忽然出现的这类观点新鲜、娱乐性强、有透着些许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市场对这种青春文学的接纳又鼓励了一大批爱好写作的青少年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生活,“少年写作”蔚然成风,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的有些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浮出水面。

由于这一领域的收益较高,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校园文学作品,媒体的炒作更是愈演愈烈,但这种过分的炒作似乎没有激励青年写作者,反而起了反作用。青少年写手限于其年龄和生活阅历,才思是有限的,于是在金钱的驱使下,“80后”有些并不尽如人意的书稿、社会上内容杂乱的文章、甚至媚俗作者和网络写手们模仿的粗糙作品也都被搬上台面,“少年写作”、“青春文学”开始有了滥竽充数的影子。如果说初期的“80后”给读者带来的是写作者新鲜理念的冲击,那末后来越来越多的各种“少年写手”们带给读者的却是乏味和厌倦。

现在的“少年写手”们的作品良莠不齐,在图书市场上呈现泛滥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同龄的青少年读者被这种文化氛围所深深影响,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理解什莫是真正的经典,而对于文学的理解就仅仅局限在“谁都可以写”的所谓的“青春文学”。照此下去,“青春文学”的商业化和媚俗风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读者对于文学的理解,甚至会给他们以不正确的文学导向,使他们陷入虚无思想的洪流之中,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文学需要天赋,但更需要的其实是积累和沉淀。“少年写手”好好培养也许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有深厚功底的作家,但现在许多人刻意追求“天赋”、媒体大力吹捧“神童”,却形成了一个不正确的文化导向,这无疑要将这些初出道的小写手们引向一条畸形的“成功之路”。韩寒就是在被这样称为“神童”之后毅然辍学的,而事实是也许本来他还可以读到高中毕业。辍学原本是不为大众所称道的行为,但媒体偏偏在此时又起了作用,他们报道韩寒如何在辍学之后过着休闲自在的生活,什莫时候去赛车,又拿了多少多少稿酬。这些报道让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对这种“另类”的生活产生无休止的羡慕,这种不正确的导向正在侵蚀他们对于未来所抱有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韩寒,但这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

“80后”的社会根源

“80后”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普及全民高等教育在现阶段还有一定的困难,人口的压力和历史渊源最终导致了计划生育和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生。

一方面,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孩子从小就背负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生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观念的压力下,他们渴望证明自己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使得他们缺少可交流可沟通的同龄人,只能在日记或网络上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当社会对“英雄出少年”的观念不断肯定,对应试教育和张扬个性之间的冲突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孩子们便很难拒绝“少年作家”头衔下名与利的诱惑。而当他们拿到第一笔版税,似乎师长的期望、脱颖而出的成就感也在一瞬间得到了满足。他们可以抛开各类竞赛,放下《哈佛女孩刘亦婷》,潇洒地说:“我也可以成功、成名”,而这条“成功之路”归根结底是一条逃脱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之路。

光圈过后——“80后”的未来和我们该做的

“80后”写手们无疑是一批有着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青年人,但却在商业化的不断炒作下有些江郎才尽。过早的面对社会和媒体、一夜成名的压力加剧了他们的早熟,使他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但成名之后的固步自封却成了他们的致命伤,脱离生活、没有深度的作品,即使能因为文字的华美而畅销,也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经不起大众的考验,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现象是应试体制的压力和国人渴望一夜成名的畸形心理影响下青少年不正常心态的表露。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这个根本上寻求改革的突破点,从社会舆论的大环境着手,从关心青少年心理、思想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及时制止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青少年的文学更需要的是对深刻文字功底、文化底蕴的探究,而非纯粹娱乐大众、捞取利益的媚俗文学。

近日,一套名为“告别‘80后’”的丛书又使得“80后”现象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书中收录了许多“80后”知名人物的代表作。丛书的编者就是三位“80后”写手,该书策划者、时代经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张万文表示:这套书提出了“告别80后”的概念,希望撕掉“80后”这一过分商业化的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色。这套丛书的推出旨在划清有内涵的青年作家与鱼龙混杂的“80后”品牌之间的界限,使真正有文学追求的青年作家能够更加专注地探究文学之路,使读者将他们与商业化的“80后”们真正区分开来。希望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商业化运作的告别,而非另一轮炒作闹剧的上演。
区别就是
80 开朗
90 放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桐秀荣仲娟
2019-04-24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831万
展开全部
90后的都是独生子女,都需要被爱,所以她们认为只有人性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才能被大家所关注!90后的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们80后的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你们懂得人生的道理并不奇怪,90后的总会长大的!你们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谷文战雁芙
2019-02-02 · TA获得超过369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60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289万
展开全部
我觉得80和90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在少年时期,中国社会还处在一个真正和谐,而且人们都积极主动追求自己理想的时代。90后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更多的接触的是一个物欲的世界。人们讲什么都是钱。所以这帮孩子有一部分人完全迷失了方向。认为享受就是一切,认为个性是绝对的,完全没有理解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的。不过也不完全否认90后,毕竟现在媒体的过分渲染容易让人误解。我觉得90后的大多数,仍然是有理想和追求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