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 是怎么死的?(不是脑筋急转弯)

学术... 学术 展开
 我来答
顾海明威
2007-07-05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2万
展开全部
  身体虚弱、抑郁型悲剧性格注定她的命运。

  林黛玉是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也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谈到林黛玉的性格时,我们很多人更多想到的是她多愁善感、以泪洗面的一面,但这是不全面的,林黛玉的性格是个什么样子?她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在读《红楼梦》时,我们才能做到真解其中味,同时读懂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物。

  1 林黛玉的人生轨迹

  在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这就是说:林黛玉本来有一个弟弟,在她四岁的时候,弟弟夭折了,她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5岁的时候,父亲为林黛玉聘请了家庭教师——贾雨村,从此,黛玉接受了两年的正规家庭教育。黛玉在苏州的家中渡过了她幼儿期(3——6、7岁)以前的时光。

  林黛玉7岁时,母亲贾敏病逝。贾敏死后一个月,7岁的林黛玉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进了姥姥史老太居住的贾府。之后,在黛玉11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林如海也病逝了,她回了一次家。除此之外,所有的时光——她的学龄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和青年初期(14、15——16、17)都在她姥姥家度过的。

  林黛玉16岁病逝,只走过了十几年的年华,所以她的生命是很短暂的。

  2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2.1 灵秀聪慧、超凡脱俗

  黛玉非常聪慧,如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林黛玉,那她就属于神童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最富于诗人气质的艺术形象,一说起做诗,她总是欢乐异常。在小说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府的大丫头——元春正好回家省亲,林黛玉的善于做诗的才华就得以表现。她的诗不仅得到了元春的表扬,而且还在宝玉作不出来时,也走至宝玉案旁,

  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 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

  这使她在众人中也博得了“潇湘妃子”的美誉。黛玉所作的《葬花吟》和《秋窗夜雨夕》,更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显示了她的过人的才华。

  同时黛玉又是一位胸无纤尘、超凡脱俗的女子,她时刻表现出一种儒雅的风度,说话中就带着书卷气。如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立了海棠诗社,大家讨论如何起一个名号才雅,于是探春自己便起了一个“焦下客”,这里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道:“古人云‘焦叶覆鹿’。他自称‘焦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都笑起来。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有这样的文字: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

  林黛玉的才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种独有的情韵,决不是那种庸俗之辈可及的。她颇懂礼节,显示出一种儒雅的风度。

  2.2 怜香惜玉,情感细腻

  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曹雪芹写道:

  “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她更是感是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宝玉去黛玉,不见她,于是到处寻找,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原来是黛玉因为晴雯不开门一事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遇见饯花之期,勾起伤春愁思,触情生情,正在边哭边作着《葬花吟》。

  黛玉的情感比较的细腻,同时,她的心也很细,有时表现得多心猜疑。黛玉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中,宝钗给她送药治病,黛玉曾这样说:”……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回中,当黛玉去探望宝玉时看见宝钗也在,于是,她一见了宝玉,便笑道: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座,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别人说的话可能是无心的,黛玉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意思,由此而伤心半天。

  在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宝玉去探黛玉,她和黛玉开了一个玩笑,哪知黛玉突然就生气了: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黛玉这样的表现,让我们感到她太敏感,太心细。

  2.3 天真率直,不谙世事

  有的学者指出:在《红楼梦》中,林姑娘并非整日泪光点点,含愁怀恨,她也有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笑,生活的乐趣〔2〕。如在第四十九回中:

  林黛玉见史湘“穿着貂鼠脑袋面子大毛灰黑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腥腥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她便笑着说:“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这小骚达子来。”

  林黛玉还曾经当面取笑史湘云:

  “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么爱三四五’了。”

  在第三十七回中,当林黛玉一听说探春要起诗社,她就欣然前往,热情支持,积极参加了,并且还建议说:“既然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于是大家听后,便纷纷响应,都一一起了别号。以上这些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心地直率,幽默诙谐的性格特点。林黛玉一颗心完全沉浸在欢声笑话中,就像明朗净洁的天空,呈露出年青人善雅谑、好逗乐的活泼天性。

  另外,我们也会看到:林黛玉不懂什么人情世故,对仕途经济的事一窍不通。

  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湘云劝宝玉不要在女儿堆里瞎混,要多读书,去考举人进士、会会为官做宰的人,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回应道:

  “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的。”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由此可见:林黛玉每天都沉浸在诗里面,沉浸在对宝玉的爱恋上面,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生活天地。

  2.4 追求真爱,至死不渝

  虽然在贾府这样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林黛玉还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爱情之火不会熄灭,她执着地信守着她的追求。她对宝玉的爱可谓是刻骨铭心。当她听到宝玉被舅舅毒打之后,满面泪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当知道宝玉最后与宝钗闺房成大礼的时候,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象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走到潇湘馆门口,她再也忍不住:一口鲜血吐了出来。在她死的时候还直声叫道:“宝玉,宝玉”。她对宝玉的爱是至真至纯,不带着任何功利的,是真正的耳鬓厮磨,两小无猜。她是靠着对宝玉的爱,才活了那么久,她对理想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的。她性格中的这种品质在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于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梦的轻翼
2007-07-05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答案:摔死的。有曲为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开个玩笑``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看她是如何小性多疑的: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的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摩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鹃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鹃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的“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性多疑之极。
??宝玉更是动则是咎,即使“不动”也还是有错,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正遇上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揉捏在一起,从而坐实了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的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音量的对话声,更不用说怡红院“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的格局了,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至于随后宝钗从怡红院走出来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林黛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鄙视和冷漠。她常常悲叹自己“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这和同样寄居贾府的邢岫烟比起来,林黛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说起,岫烟因被仗势欺人的丫鬟婆子敲诈,被迫典当棉衣筹钱,黛玉听说便“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她首先想到不是同情岫烟,而是马上感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当史湘云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林黛玉马上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这里的林黛玉既没有宝钗的体贴,也没有史湘云的豪侠正义,有的只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与“好笑”而已。对进贾府求援的刘姥姥,林黛玉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王熙凤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王熙凤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说起刘姥姥,林黛玉是这样说的:“……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对这样的刻薄,宝钗的注解很意味深长:“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王熙凤)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林黛玉)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尖刻冷漠。
??林黛玉的心态常保持在一种竞争状态上,总想在才艺上压倒群芳,如在贵妃省亲游大观院时,不得施展就因“未得展才,心上不快”。殊不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指女人)拥有一颗友爱善良的心,远比满腹的才藻更要来得可贵。纵观全书,除了对宝玉,很难看出林黛玉有主动关心体贴别人的地方,更多时候她是把自己禁锢在自恋的怪圈中:愈是不被大多数人真心的喜爱,愈是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才华,而这样做的结果更愈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史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吃的行为不以为然,湘云就痛快地说出了对林黛玉的不满:“……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庭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林黛玉有才不是一种错,但她的持才傲物却把自己幽禁在了自恋自闭的孤寂中,陷入了“过洁世同嫌”的尴尬处境。
??有人认为林黛玉之所以多疑尖酸,是因为对宝玉爱情患得患失的缘故,但仔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即使贾府不曾家道中落,林黛玉也病体痊愈,如愿以偿地和宝玉成亲,那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贾宝玉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他的长处就是对“水做的女孩儿”的温柔体贴,但这样的温柔却不会只给林黛玉一人,他可以才和金钏说“咱们在一处吧”,转眼又可以怜惜起“画蔷”的龄官来;更何况还有一个“只差没禀明老太太”过了明路的“准姨娘”袭人。以林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论观点来看,婚后和袭人等“屋里人”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她势必会哭哭啼啼地掀起一阵阵的酸风醋雨,让宝玉头疼不已。而宝玉到底也是一个“泥做的”男人,长期地面对眼泪也会麻木,并可能由麻木至生厌,再由生厌至疏远,可以想像,发展下去林黛玉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二个“王夫人”,由“珍珠变成死鱼眼睛”了。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曹雪芹不得不让林黛玉死去,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死,“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玉带林中挂”很可能暗示的是林黛玉死于悬梁自尽。在以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步步地加重了林黛玉的病情,将她推至死亡。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倒像是亲手“谋杀”了自己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虽然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但这样的“谋杀”不如说是出于仁善,是给了林黛玉一个保持良好形相的机会,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至于“污淖陷渠沟”。但林黛玉毕竟是他塑造并喜爱的人物之一,对于她的死,曹雪芹也有着无奈和不忍,在第六十三回的群芳夜宴中,林黛玉抽到的签上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这里埋着的潜台词就是:“别怨我让你早早地就死了,我也是出于无奈,谁让你的个性这么不招人待见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yjy123
2020-04-06 · TA获得超过14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24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36.7万
展开全部
终日无事可做,能经的起风雨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梵天岚彩yG
2007-07-05 · TA获得超过3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红楼梦>中有句诗"三春去后众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林黛玉之死是命中注定的.她本来是绛花仙子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想哟人
2007-07-05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3万
展开全部
小说上的是肺结核!
现实中演她的那个是乳腺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