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原文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写海上日出,先写日出之前的景象。天从浅蓝转而出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接着写到日出,这里写了太阳的形状,太阳的动作,它的色彩,它的光亮;而且有层次,有变幻。
以后又写云中的太阳,太阳光照着的云,水面上的景象。最后融为一体:“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文章最后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终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家读书,过着衣食无忧的少爷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
1920年9月,他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迈出了脱离旧家庭的第一步。1923年5月,巴金转赴上海求学,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在《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发表写景抒怀的新诗30余首,成为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
1927年2月,22岁的巴金自费赴法国留学。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向大哥表明自己不能走他所期望的“扬名显亲”、“兴家立业”的道路,使大哥更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选择的道路,巴金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作品1929年1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轰动当年文坛的一部作品。
从此,“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巴金,以不同凡响的身手闯进了文坛。《灭亡》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祖国,定居上海,开始正式地写小说。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以炽烈的情怀表现知识青年反抗现实、献身理想的活动及其矛盾苦闷的思想感情,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不义与罪恶并展示其必然崩溃的命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巴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1940年至1945年,他写作了“抗战三部曲”,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抗战后期,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了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转而热情描绘新人新事,朗声歌颂新的生活。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李大海》等,反映了朝鲜战地的斗争生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等,礼赞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美好的新生活、新人物;《华沙城的节日》、《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则记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1983年5月,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授勋仪式上称颂巴金是“大师”、“不朽作家”,是“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说:“你不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你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巴金则表示:“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写海上日出,先写日出之前的景象。天从浅蓝转而出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接着写到日出,这里写了太阳的形状,太阳的动作,它的色彩,它的光亮;而且有层次,有变幻。
以后又写云中的太阳,太阳光照着的云,水面上的景象。最后融为一体:“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文章最后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终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家读书,过着衣食无忧的少爷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
1920年9月,他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迈出了脱离旧家庭的第一步。1923年5月,巴金转赴上海求学,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在《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发表写景抒怀的新诗30余首,成为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
1927年2月,22岁的巴金自费赴法国留学。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向大哥表明自己不能走他所期望的“扬名显亲”、“兴家立业”的道路,使大哥更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选择的道路,巴金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作品1929年1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轰动当年文坛的一部作品。
从此,“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巴金,以不同凡响的身手闯进了文坛。《灭亡》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祖国,定居上海,开始正式地写小说。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以炽烈的情怀表现知识青年反抗现实、献身理想的活动及其矛盾苦闷的思想感情,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不义与罪恶并展示其必然崩溃的命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巴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1940年至1945年,他写作了“抗战三部曲”,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抗战后期,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了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转而热情描绘新人新事,朗声歌颂新的生活。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李大海》等,反映了朝鲜战地的斗争生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等,礼赞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美好的新生活、新人物;《华沙城的节日》、《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则记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1983年5月,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授勋仪式上称颂巴金是“大师”、“不朽作家”,是“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说:“你不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你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巴金则表示:“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写海上日出,先写日出之前的景象。天从浅蓝转而出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接着写到日出,这里写了太阳的形状,太阳的动作,它的色彩,它的光亮;而且有层次,有变幻。
以后又写云中的太阳,太阳光照着的云,水面上的景象。最后融为一体:“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文章最后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终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家读书,过着衣食无忧的少爷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
1920年9月,他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迈出了脱离旧家庭的第一步。1923年5月,巴金转赴上海求学,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在《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发表写景抒怀的新诗30余首,成为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
1927年2月,22岁的巴金自费赴法国留学。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向大哥表明自己不能走他所期望的“扬名显亲”、“兴家立业”的道路,使大哥更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选择的道路,巴金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作品1929年1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轰动当年文坛的一部作品。
从此,“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巴金,以不同凡响的身手闯进了文坛。《灭亡》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祖国,定居上海,开始正式地写小说。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以炽烈的情怀表现知识青年反抗现实、献身理想的活动及其矛盾苦闷的思想感情,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不义与罪恶并展示其必然崩溃的命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巴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1940年至1945年,他写作了“抗战三部曲”,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抗战后期,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了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转而热情描绘新人新事,朗声歌颂新的生活。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李大海》等,反映了朝鲜战地的斗争生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等,礼赞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美好的新生活、新人物;《华沙城的节日》、《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则记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1983年5月,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授勋仪式上称颂巴金是“大师”、“不朽作家”,是“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说:“你不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你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巴金则表示:“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海上日出》作者巴金简历
2003-11-25 00:00:00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桂冠:1982年 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写海上日出,先写日出之前的景象。天从浅蓝转而出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接着写到日出,这里写了太阳的形状,太阳的动作,它的色彩,它的光亮;而且有层次,有变幻。
以后又写云中的太阳,太阳光照着的云,水面上的景象。最后融为一体:“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文章最后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终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家读书,过着衣食无忧的少爷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
1920年9月,他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迈出了脱离旧家庭的第一步。1923年5月,巴金转赴上海求学,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在《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发表写景抒怀的新诗30余首,成为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
1927年2月,22岁的巴金自费赴法国留学。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向大哥表明自己不能走他所期望的“扬名显亲”、“兴家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