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的现实意义
展开全部
摘要:《雷雨》一直被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佳作,但对其超现实的一面却皆视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
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
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
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
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
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
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
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
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
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
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
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
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
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
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
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
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
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
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
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
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
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
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
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
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
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
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
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
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
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
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
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
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
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
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
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
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
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
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
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
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
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
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
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
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
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
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
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
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
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
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
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
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
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
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
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
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
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
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
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
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
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
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
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
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
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
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
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
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
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
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
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
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
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
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
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
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
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
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
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
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年版,第551页。
而不见或有意规避。本文从《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主义因子和整体象征
世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超现实性的客观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
品,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之一,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历来
批评家对《雷雨》的解读是持续且深入
的。然而多数的评论立足于阶级分析与
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等主题,这是忽视
了《雷雨》的真实面貌与曹禺的创作动
机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
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
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
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
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
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
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
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
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
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
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
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
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
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
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
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
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
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
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
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
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
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
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
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
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
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
义作品。
二、《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
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
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
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
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
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
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
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
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
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
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
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
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
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
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
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
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
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
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
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
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
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
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
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
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
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
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
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
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
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
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
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
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
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
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
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
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
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
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
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
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
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
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
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
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
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
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
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
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
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
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
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版。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
雨〉》,参见王兴平、刘思陆文璧编《曹
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年版,第551页。
追问
这些我都在网站上看过,请问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