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导弹有什么研发历史?
导弹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最初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轰炸英国时使用。从理论上讲,导弹是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火箭或无人驾驶飞机式的武器,其任务是把炸药弹头或核弹头送到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摧毁目标。导弹通常由战斗部(即弹头)、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
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也可是化学、生物战剂。其中装普通装药的称常规导弹,装核装药的称核导弹。
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可分为地地导弹、空对地导弹、地空导弹、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等;按飞行方式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还可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和战术导弹。其中,空对空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命中率高。
二战结束后,美苏的军事对抗促使两国开始研制各种先进的武器。美国充分利用从德国获取的火箭技术,开发新型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射程数百公里的导弹。
1949年,美国福特航宇通讯公司和雷锡恩公司开始研制的近距空对空导弹。最初空战导弹的雏形是把战机里面掏空,安上高爆弹药,再装上无线电等飞行控制系统,完成几百公里以外的攻击。后来红外空战导弹的研制开始提上日程。
几年后,空战导弹初步成形。弹长近3米,直径120余毫米,弹体由铝管制成。弹头前端玻璃罩内是寻的系统,由一组硫化铅热感电池及聚焦光学部件构成。寻的段后面,是4片三角翼,可调控方向。导弹中段是爆炸段,由高爆炸药及引信组成。导弹后段,是火箭发动机,外加4片尾翼。
1953年,试射成功。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并将其命名为“响尾蛇”。1962年,为了统一名称,美军给“响尾蛇”空战导弹一个正式的编号AIM-9,基本型号是AIM-9B,相继有AIM-9C、9D、9G、9H、9E、9J、9N、9P、9L、9M等10多种改进型,总共生产10万多枚。
时至今日,“响尾蛇”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也是实战中被广泛使用的少数导弹之一,参加过越南战争、马岛冲突和海湾战争。
各型“响尾蛇”导弹(除C型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外)都采用红外制导,发射后导弹控制舱前面的导引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导弹自动跟踪目标飞行,直至击中目标,可发射后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