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不均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国自然灾害除了时间上的周期性变化及日益加剧外,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灾情较重和损失较严重的地区多是沿海平原、山前平原、黄土高原和山间盆地。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或处于山地向平地过渡的转折地带,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但灾害频繁,导致灾损惨重。
此外,中国还有—条多灾种复合频发带,即我国地貌第二台阶东缘地带,北起大兴安岭,经太行山、秦岭川东山地到西南苗岭,横跨13个省(区、市)和北京、天津两大城市。该地带主要灾害是:地震、地表变形即地层蠕动变形及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洪灾和干旱、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白肌病、氟骨病等,致病原因与岩系分布及水污染有关。
各地区主要灾害种类及基本情况如下:
1.华北地区:洪涝、干旱、地震、土壤盐碱化、病虫害等
海河、黄河的洪灾最为突出,黄淮海平原的干旱,三河—平谷,邯郸、菏泽、邢台与唐山的地震等。20世纪末,由于黄河中游多处引黄灌溉等原因,黄河多次断流,洪灾已不多见,干旱却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平原地区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
2.黄土高原:干旱、水土流失、滑坡、地震和病虫害等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泥沙年均22亿t,平均侵蚀模数4000t/km2·a,陕西省有4600处滑坡危险地段,威胁16万人安全。1920年12月6日宁夏海原发生 8.5级地震 ,造成23.4万人死亡。
3.西北干旱区:干旱、风沙、尘暴、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冻灾、雪灾和病虫害等
20世纪末以来,西北地区山岳冰川有较明显的退缩趋势,气候也有逐步变干热的趋势。
西北地区50a来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万km2,风沙灾害面积约150万km2。“丝绸之路”的废弃及罗布泊的干涸最能说明土地退化造成的恶果。崩塌、滑坡、泥石流、洪灾、冻害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山麓地带。
4.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灾害有洪涝、旱灾、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等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等在明清时代平均每4a发生1次,近90a来发生了14次大洪灾。浙江、上海等地沿海风暴潮严重,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对上海威胁最大。
5.华南地区:主要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及干旱等
1951~1986年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的台风共384次,主要在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广西也受台风袭击。其中,以汕头地区最为严重,如1922年8月2日台风,最大风力达12级,引起潮水入侵15km,淹没7个县,死亡4~6万人。广西8609号台风造成钦州地区损失3.2亿元,南宁地区3.4亿元。大洪灾主要发生在珠江流域,沿江城市以柳州、梧州、肇庆、三水、广州等最严重。崩滑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及中山外围的低山地区,如广西海洋山等地;干旱主要发生在广西石灰岩地区。
6.西南地区:主要有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水土流失、干旱等
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云南、贵州、鄂西、湘西和西藏东部深切山地地带,如云南蒋家沟、长江三峡、宝成和成昆铁路沿线;洪灾主要在四川盆地,地震集中在川西到滇西南一线,以龙门山断裂带最严重。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地震。西南地区地震灾害链通常是“地震—崩塌倒石堆坝—堰塞湖—溃坝洪灾”,主要发生在深切河谷地区。如1933年迭溪7.5级地震导致的溃堤洪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洪灾。1985年6月12日青滩大滑坡,滑坡体3000多万立方米,青滩镇1500多间房屋全部被毁,长江三峡段三分之一被堵,停航12d。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至卧龙段约30km长公路全部被倒石堆所掩埋。
7.青藏高原:主要有雪灾、冻害、地震、风沙、暴风等
1985年10月,青海省曲麻莱县85万头牲畜被冻死6l万头。地震有察隅(8.6级)、当雄(8级)、那曲(7.2级)、青海可拉克(7级)。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也波及藏南地区。藏南地区是多地震地区。
2024-09-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