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急求!~~~~~~~~~~~~~~~~~~~~~~~~~ 5

山本一江
2011-08-26 · 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9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667万
展开全部
论语精神

孔子作为中国先秦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为世人所称道,而其中的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教育工作仍有指导意义。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的教育者,承担着为祖国培育新一代建设者的重任,肩负着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的使命。而一个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和素质,才能担此重任呢?对于这个问题,《论语》中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我们细读《论语》,会从中学到很多思想,得到很多启发。

一、有教无类

作为一个教师,要明白,所有人,无论美丑、贵贱、贫富,无论他们是哪一人种,哪一类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要他要学,作为教师就应该教授他知识,关爱自己的学生,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歧视学生,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对学生的态度有所差异。这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论语□述而》中记录,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这里的人“难与言”,互乡有一个童子求见孔子,孔子的门人以为孔子不会见他,而孔子却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只要一个人要求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他,不管他曾经怎样,现在他要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这就体现了孔子以其博大的教师胸怀容纳了常人严重的“异类”。同样,“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表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束脩,就是十条干肉的意思,也就是说很便宜的学费,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学生拿很便宜的学费,我也没有不教诲他的。

二、循循善诱

在《论语·子罕》中,颜渊对他的老师孔子这样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读过这句话,一个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教师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一个教师,他为学生所仰慕的不应该是他的身份与架子,而应该是他的学识与风度。而一个教师,正是应该放下身份与架子,到学生中间,一点一点地为学生引路,渐渐地将他们引入康庄大道,而不是胡同死路。一个会“诱”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做到“循循”和“善”,这些和在一起,方为“循循善诱”。此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这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需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得到学生的尊敬。

三、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是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在他最有天赋的领域,最有能力的层级中发展自己,成为人才。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才学的学生,可以教给他们比较高深的学问,而对与那些具有中等以下才学的学生,不可以教给他们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对于天赋和才智不同的学生,应该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过高估计他的能力,教授他高深的学问,只会让他更加疑惑与迷惑;如果过低估计他的能力,教授他过于简单的知识,又会浪费了人才,可谓“暴殄天物”。另外,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我们会发现,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而孔子却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冉有,由于其生性谦让,遇事冷静,孔子回答可以马上去做;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生性好胜,遇事急迫,孔子回答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可见,孔子对学生性格了然于胸,因此才会有这样不同的回答,促进弟子在学业好性格修养上的共同进步。我们想要做到这点,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虽然有所限制,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能够较准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与爱好。这需要我们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对学生负责。

上面所说的三点,只不过是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的一瞥,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中那沧海一粟。要做一个好的教师,要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首先,我们要审视自身,完善自身,无论是“德”还是“才”。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孔夫子之所以开儒家一门而传世千年,播桃李万枝而芳满天下,正是因为他的“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啊。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不朽千年的《论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孔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自己,是我们身上的师范精神,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审视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无愧于祖先后代,无愧于华夏河山。
百度网友9ce658c
2011-08-31 · TA获得超过2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2万
展开全部
最初接触《论语》是在初中,后来高中时专门用了一学期学习了《论语》,并且有空的话,看一下央视的《百家讲坛》,听一下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解读,于是乎我对论语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今年寒假因为作业要求,我又重新捧起这本儒家经典;春节时又买了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在闲暇之余再看看这本书。两本书对照着看,也就能让我更容易理解。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只要能学着把《论语》这本书“读薄”,你就会总结出《论语》一共写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习

《论语》首先告诉我们一件事,学习。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定的事实,人要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首先要学会培养学习兴趣,其次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最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

二、孝道

孝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在中国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十分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得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缺乏的是在到达志愿之前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那条脚踏实地的道路。

五、快乐人生观

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

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多少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并实践做人的道理,学习孔子的人生观?

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视觉学习了《论语》,这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如意的事很多,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答案。

本文来自本人博客,完整篇请见http://hi.baidu.com/%BF%F1%B1%BC%B5%C4%CE%CF%C5%A3_07/blog/item/ce3cdb299722cfe4d7cae2da.html
敬请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