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他真的能配得上此称号吗?
将李鸿章比为“东方的俾斯麦”确有其事。那是德国海军大臣克纳德,乘坐德国最新型的军舰访清,克纳德邀请李鸿章去参观下这艘军舰,李鸿章满口答应。
可惜天公不作美,又是风,又是雨的,克纳德派来的联络官,劝阻已到大沽口的李鸿章改日再去参观,李鸿章抱着习夷之武器,即可让大清战胜外夷的可笑想法,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外夷的机会,便如约乘小艇顶着风雨登上了德舰。
德海军大臣克纳德意外见到李鸿章如约前来,就赞叹说,”您的坚毅性格,跟敝国首相俾斯麦真是一模一样。”
克纳德归国后,很快将对李鸿章的“东方俾斯麦”的感概传播开来,可惜德意志的首相俾斯麦听闻此传后,并不买帐,就说道,“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我却不会是西方的李鸿章。”
这句话,真令人觉得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因此,小编对李之“东方俾斯麦”称号,表示极大的保留和不赞同。在小编看来,并不否认李鸿章,在当时是个高端人才。
但这个夷务人才真戚销的挺悲剧。他所出生的时代,是中国迎来巨变的前夜,因而也是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皇权实知死之将至,却依然没心没肺地混着。
而李鸿章呢,说到底就是个清王朝的提线木偶,替慈禧擦屎背祸的悲哀之臣。比如李与列强签订之《辛丑条约》,内竟有让大清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的条款。
究其数目,竟是众夷为侮辱我中华的挑畔之举,”大清有4亿5千万人,人均罚一两,以儆效尤”。清王廷的回复是,“应准照办。”输了就赔款、割地没办法,但还有这种恶心人的赔款!
做为淮军的领袖,他仰仗过湘军的鼻息,但最终是靠仰仗着皇权的鼻息而苟活,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他缺乏察宏知微的视野,当然他的地位也不容许他稍有作为。
而且,作为清王朝的股肱之臣,他的肱股之骨是被拆下来,去修补这座摇摇晃晃王朝用的,这是他与俾斯麦最大的不同,也是他人生的最大不幸。
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清王朝命悬一线、被夷群殴,且令中华民族痛恨切齿、万念俱灰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卑躬屈膝、“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李鸿章自语)。
因为外国人喜欢他来交涉赔款割地,清王朝遍寻不着一个比他更知夷务的大臣。每次因国制腐朽,导致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久渗儒礼之民众,自然不敢骂慈禧所代表的皇权,黑祸也必然是,谁去签谁来背。
他还不能拒绝被骂,下次签约还就得他去,因为满朝文武均不知西事,老妖婆还就只会惦记李鸿章去办外交。
记得唯一的一次,众军机大臣在奏折中有良心的说,“大清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背祸老侠”李鸿章悲从中起、老泪纵横。然而国人之骂,依然将所有战败失地的屈辱倾泄到李鸿章头上。
更为凄惨的是,一生签订《马关条约》、《烟台条约》、《天津条约》等30多个,令中国人民坠入深渊的卖国条约。即便病入膏肓,人将归天之际,俄国公使依然追至病榻,等着他在俄占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为了腐朽至极的清王朝,与洋人磨磨唧唧了一世,不得不乞怜摇尾的李鸿章,已不会说话了,他只有流泪。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就闭上了。
而李鸿章一死,他解脱了,大清却上套了,因为少了一个优质的背锅侠。史载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清王朝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既然华夷皆喜李中堂交涉之念,也吃定了李鸿章。李即陷入躲无可躲,避无可避之高吵游境地,作为柱国能臣的李鸿章碰返,在如此卑劣构陷的环境中,为什么不早点自戕以避祸,而保全自身名节呢?
看来只能说李鸿章的命太长,舍不得以死鸣节。与左宗棠相比,两人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声望相差不大,洋务观念、忍耐力、办事能力,李鸿章还略胜一筹。
左宗棠力排众议、高龄征伐沙俄,带着保全新疆的国家英雄的称号,溘然长逝,没被慈禧抓差,因而保全了名节。
而李鸿章呢,以军事上,经营北洋舰队被日寇团灭,以外交上,到处签订条约,而使国家丧权辱国。不知国制腐败,仅以洋务上,幻想习夷之器,让清朝重生的可笑想法,一步步让自己陷入被国人唾骂为”卖国误国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