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的文言文故事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10-29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1. 关于劝学的故事(古文加译文)50字左右

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国的平公(皇上)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的光亮。’点亮了火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苟子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2. 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

文章:《劝学》(荀子)《为学》(彭端淑)《师说》(韩愈)《黄生借书说》(袁枚)——讲学习态度;《石钟山记》(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讲学习方法;《伤仲永》 古代劝学诗: 〔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东晋〕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北宋〕汪洙《神童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北宋〕《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古人早诗云:“曾记童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宋〕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诗。”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禾冕》:好亲灯火研经史”、“莫负青春取自惭”。 〔明〕文嘉《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文嘉《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今日复明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佚名《昨日歌》: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清〕钱泳《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

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3.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最好是古文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4. 劝学 文言文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全文: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编辑本段]【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

你凭着什么去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

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每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原意迟钝,这里指曾参。

相传曾参把孔子的学问传给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买:花钱雇用。

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面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

买舟:雇船。 以:相当于“把”、“拿”、“将”。

犹:还,尚且 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更要立志而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手法: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 /view/527657。

5. 古代关于劝学的典故译文100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的略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清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6. 劝学 文言文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全文: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编辑本段]【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

你凭着什么去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

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每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原意迟钝,这里指曾参。

相传曾参把孔子的学问传给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买:花钱雇用。

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面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

买舟:雇船。 以:相当于“把”、“拿”、“将”。

犹:还,尚且 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更要立志而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手法: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 /view/527657。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