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成就?

 我来答
忘情qsxzse
2023-06-08 · TA获得超过33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9万
展开全部

1、从数量看规模。

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给大家讲三个数:第一个数,现在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第二个数,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第三个数,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这三个数说明我们发展取得的成绩。

2、从质量看水平。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现在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以高等教育为例,给大家讲四个数,四个60%。第一个,我们国家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

第二个,我们国家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60%以上是由高校承担。第三个,我们国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0%以上建在高校。第四个,国家科技三大奖60%以上是由高校获得的。这是重要的综合国力。

3、从结构看功能。

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功能完善、学科匹配、结构适宜的教育体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支撑贡献。70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两亿七千万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我们国家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这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

4、从开放看影响。

经过7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无论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看,对外开放的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得到世界认可。

教材走出了国门,在PISA测试中每一次都取得了好成绩。现在我们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已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

5、从制度看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投入保障机制。

从2012年开始,连续七年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2018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4.6万亿,和建国初比,年均增长13.4%,增长幅度很快,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这些制度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欣欣然学姐
2023-06-09 · 超过10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2
采纳率:79%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评价中国的教育成就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

  • 教育普及率: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普及成就。教育机会得到了广泛扩大,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均衡的分配,基本教育覆盖率和入学率大幅提高。这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多获取教育的机会。

  • 学生表现:中国的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等国际考试中常常表现出色,尤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这反映出中国学生在学科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取得了相对的优势。

  • 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大学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中国的一些高校在国际排名中也取得了较高的位置,一些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国教育系统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一些教育科技企业和创新教育机构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 竞争压力:中国的教育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着高额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和升学率,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 教育不平等: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和地区间教育差异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 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还面临挑战。教育注重的重点往往是应试考试和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

  • 综合来看,中国的教育在普及率、学生表现和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继续关注提高教育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