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生活习性外貌样子

 我来答
ZZ聊科技
高能答主

2020-02-17 · 热爱科技,专注分享科技知识
ZZ聊科技
采纳数:2994 获赞数:13690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生活习性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二、外貌样子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特别是雌虫,翅膀变小或退化。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跖节通常有5节,末端2爪,有些个体股节和胫节外缘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

扩展资料

螳螂捕食与自卫时的拟态行为

一、拟态成花

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二、拟态成叶

有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三、拟态成水滴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四、拟势恫猎物

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818617
推荐于2019-01-20 · TA获得超过26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0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1万
展开全部
  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生活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庄潍s7
2020-02-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7
展开全部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二、外貌样子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特别是雌虫,翅膀变小或退化。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跖节通常有5节,末端2爪,有些个体股节和胫节外缘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



扩展资料

螳螂捕食与自卫时的拟态行为

一、拟态成花

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二、拟态成叶

有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三、拟态成水滴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四、拟势恫猎物

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