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如何面对课改

 我来答
猴僭信5
2013-11-04 · TA获得超过1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2.4万
展开全部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审视课堂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反思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及思考,对此,笔者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加上这次改革来得太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1.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者。于是乎,有的惶惑不解:翻开教材,往日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咋变成了有趣的“娃娃”书?自己以前编写教案的本领似乎被大打折扣,经验也猝然变得苍白起来;有的顿生疑云:作业如何设计?学生自立了,可纪律却难以维持;教学是开放的,讲究生成与探究,注重合作与个性,可考试怎么应付?这实质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2、 农村小学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3、教学上,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在侵占着“市场”。 在课改面前,有的在抱怨教改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之时,干脆“经验”起来,即所谓“穿新鞋,走老路”,你改你的,我搞我的。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特别在农村村小,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而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顺口溜:小小手,放桌上;小耳杂,竖起来;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闭起来。这种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维的躯体的教学行为,严重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得以培养?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走过场”。大多农村教师对课堂教学“探索”的实际操作不能正确把握,认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动动手就体现了“探索”。一节课结束,老师喊累,学生叫苦,可学生仍没有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以及被应用的,这就不是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4、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 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5、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受到了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6、参与、支持课改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 课改的实验工作需要一种自上而下、坚实的支撑力量,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然而,在现实中,参与、支持农村课改的社会氛围却难以形成。 部分学校的校长对课改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教育理念落后。培训学习不愿参与,也不过问教师培训情况的情况普遍存在;评课指导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出现有悖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指导”行为。如此这般,实在令人痛惜。要知道,课改不但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学校领导的神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义务。所以,校长应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领导们也应和老师们一样,对课改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完成课程这项伟大工程。 教师课改热情普遍不高,干劲不足。有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明显表现在培训学习出现应付式。参加学习人数廖廖无几,考核测试却是100%的参与。 教师对课改有如下种种态度:这批学生是试验品,课改给学生带来些什么的,谁也下不了定论,现在的中、高考还不是以“分数”录取学生;中老教师感叹自己年老了,接受新生事物不行了,搞课改,找年青人干去;学校年终考核、奖励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我不用搞课改,只要我抓到“老鼠”(考出好成绩)就是“好猫”,搞课改,操心多,折腾多,吃亏也多,搞课改是科研部门的事。 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成了课改的阻力。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对于课改,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课堂怎么全乱了套?、“孩子怎么没作业了?”,有的家长找上门,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理由是:老师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孩子会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就白上了。家长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课改的力量。 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对农村小学课改现状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本着“先训后教,边训边教,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目前主要采用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首要是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要进行课改,而且非改不可,只能进,不能退。课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2.精心组织,广开宣传,酿造良好社会氛围。 农村教育面广,交通不便,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开展活动,聘请优秀教师为课改兼职教研员,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另外,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强化课改舆论宣传,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召开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立,遇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不能坐以观望。3.深入薄弱学校, 对口扶持,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建议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 即直属小学确定若干农村小学结成对子,直属学校送教下乡,村小教师送教进直属,既解决了农村信息不畅问题,又避免了农村教师摸黑路。通过现身说法,让教师知道课堂上怎样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怎样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同时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起点低和性格内向的特点,教学时可放低教学起点,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且善于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敢说、想说、抢说。4.针对资金缺乏,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对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可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对于教具、学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随时制作。 诚然,农村小学课改目前虽最薄弱,问题最棘手,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