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礼仪包括什么
5个回答
2013-11-12
展开全部
一) 日常交往礼节
1.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参加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
3.尊重老人和妇女,上下车辆和电梯应予照顾,出入门应让他们先行。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不要作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
5.切勿随地吐痰,可吐在纸巾里扔进垃圾箱。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噎,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呵欠应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声音。
7.在国外许多场合,如看演出和进餐时不许抽烟。在允许抽烟场合,应征得女士同意。不要边走路边押烟,进入会客室、餐厅前,应把烟掐灭。
8.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气味大的东西。
(二) 仪容、服饰
1.头发、胡须要经常修整。鼻毛、指甲应修短。
2.衣着要注意清洁、整齐,特别是衬衣要经常换洗。衣服要熨平,皮鞋要擦亮。参加正式活动穿西装应打领带。长袖衬衣要塞在长裤内,袖口不要卷起。短袖衬衫不要塞在裤内。内衣裤和衬衣、女士的袜套,不要露出。需要脱换衣服时,应到盥洗室或其他适当场所整理和脱换。
3.出席隆重活动一般穿深色服装,上下身颜色要一致。有些热带国家、隆重场合也可穿长、短便服。
4.参加活动进门后应把大衣、帽子、围巾、手套等脱下,送存衣处存放。存放前注意检查口袋里的个人物品。
5.男士任何时候在室内不得戴帽子。
6.室内一般不要戴黑眼镜。就是在室外,遇隆重仪式和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一般亦不要戴深色眼镜。
(三) 见面的礼节
1.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对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更不要用手拍打别人。自我介绍,先讲自己姓名身份,然后请教对方。互相介绍时可互换名片。
2.一天中首次见面,或一次活动中初遇,均应问好。对方主动问好,一定要相应回答。通常见面时互相握手,参加大型活动因人数众多,也可与主人握手后,同其他人点头致意,不需一一握手。东南亚佛教国家有的人不握手,双手合十致意。握手时,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可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在室外握手,男士应脱帽。
3.参加外国人举行的活动,抵离时应主动与主人打招呼,如系庆典活动,应致节日祝贺。
4.在外事场合遇到过去熟悉的外国重要人物要尊重,一般不要匆忙前去打招呼,待对方主动表示,再相应作答礼。
5.日常生活中,与熟悉的外国人见面,应互致问候,酌情寒喧,但不要问"到什么地方去","吃过饭没有"等语。
(四) 谈话时应注意的礼貌
1.社交场合谈话时要先弄清对方身份,以便自己谈话得体,有针对性。
2.对外接触谈话要自然、和蔼。对方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看手表。
3.说话时不可用过多过大的手势。谈话声音不要过高,以使对方能听清为宜。
4.不要谈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对方履历,谈及时,要十分客气,如对方不讲,不要追问。不要询问女士年龄,是否已婚等私事。
5.对外谈话要实事求是,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随便答复,无把握之事不要应诺,应言而有信。
6.三人以上在场,不要只谈两人知道的事,冷落其他人。
7.不要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要交头接耳,讥讽他人,如所谈事情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说。
8.谈话时不要总自己讲,应让别人有讲话机会。别人讲话,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话头。
9.对方讲话如未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遍。发现对方对我讲话有误解,应进一步解释。
10.社交场合,应按本人身份,主动交际。但如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谈完。有急事找,则应先打招呼,表示歉意。
1.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参加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
3.尊重老人和妇女,上下车辆和电梯应予照顾,出入门应让他们先行。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不要作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
5.切勿随地吐痰,可吐在纸巾里扔进垃圾箱。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噎,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呵欠应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声音。
7.在国外许多场合,如看演出和进餐时不许抽烟。在允许抽烟场合,应征得女士同意。不要边走路边押烟,进入会客室、餐厅前,应把烟掐灭。
8.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气味大的东西。
(二) 仪容、服饰
1.头发、胡须要经常修整。鼻毛、指甲应修短。
2.衣着要注意清洁、整齐,特别是衬衣要经常换洗。衣服要熨平,皮鞋要擦亮。参加正式活动穿西装应打领带。长袖衬衣要塞在长裤内,袖口不要卷起。短袖衬衫不要塞在裤内。内衣裤和衬衣、女士的袜套,不要露出。需要脱换衣服时,应到盥洗室或其他适当场所整理和脱换。
3.出席隆重活动一般穿深色服装,上下身颜色要一致。有些热带国家、隆重场合也可穿长、短便服。
4.参加活动进门后应把大衣、帽子、围巾、手套等脱下,送存衣处存放。存放前注意检查口袋里的个人物品。
5.男士任何时候在室内不得戴帽子。
6.室内一般不要戴黑眼镜。就是在室外,遇隆重仪式和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一般亦不要戴深色眼镜。
(三) 见面的礼节
1.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对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更不要用手拍打别人。自我介绍,先讲自己姓名身份,然后请教对方。互相介绍时可互换名片。
2.一天中首次见面,或一次活动中初遇,均应问好。对方主动问好,一定要相应回答。通常见面时互相握手,参加大型活动因人数众多,也可与主人握手后,同其他人点头致意,不需一一握手。东南亚佛教国家有的人不握手,双手合十致意。握手时,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可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在室外握手,男士应脱帽。
3.参加外国人举行的活动,抵离时应主动与主人打招呼,如系庆典活动,应致节日祝贺。
4.在外事场合遇到过去熟悉的外国重要人物要尊重,一般不要匆忙前去打招呼,待对方主动表示,再相应作答礼。
5.日常生活中,与熟悉的外国人见面,应互致问候,酌情寒喧,但不要问"到什么地方去","吃过饭没有"等语。
(四) 谈话时应注意的礼貌
1.社交场合谈话时要先弄清对方身份,以便自己谈话得体,有针对性。
2.对外接触谈话要自然、和蔼。对方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看手表。
3.说话时不可用过多过大的手势。谈话声音不要过高,以使对方能听清为宜。
4.不要谈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对方履历,谈及时,要十分客气,如对方不讲,不要追问。不要询问女士年龄,是否已婚等私事。
5.对外谈话要实事求是,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随便答复,无把握之事不要应诺,应言而有信。
6.三人以上在场,不要只谈两人知道的事,冷落其他人。
7.不要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要交头接耳,讥讽他人,如所谈事情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说。
8.谈话时不要总自己讲,应让别人有讲话机会。别人讲话,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话头。
9.对方讲话如未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遍。发现对方对我讲话有误解,应进一步解释。
10.社交场合,应按本人身份,主动交际。但如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谈完。有急事找,则应先打招呼,表示歉意。
2013-11-12
展开全部
就在你平常的生活当中,人与人接触的所用的一般性的礼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礼仪: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12
展开全部
送礼物 �6�1 礼物 �6�1 生日 �6�1 情人
戒指 �6�1 中国
戒指 �6�1 中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12
展开全部
日常交往礼节、 仪容、服饰、 见面的礼节 、谈话时应注意的礼貌
一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前几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闲谈中,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我当时吓了一跳,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那时她还没有出嫁,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待人温柔有礼。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她说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心里很不舒服。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我问她,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她想了想才说,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我哑然。
二
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讲礼貌,就应该有个样子,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反正这个“貌”是必须要有的。只要表面毕恭毕敬,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友善亲热,尽管泼辣,礼却不失。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皇帝杖责臣子,臣子却还叩头谢恩,那时候觉得很奇怪,如今懂了。皇恩浩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你还是要谢主龙恩,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谢就谢吧,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废了礼数规矩。在心里,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礼还有个节度,规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万万马虎不得。
三
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至于礼崩乐坏,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是无可奈何,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可也怨不得谁了。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这只是一个笑谈,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四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一个伸手说:“请。”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
一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前几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闲谈中,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我当时吓了一跳,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那时她还没有出嫁,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待人温柔有礼。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她说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心里很不舒服。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我问她,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她想了想才说,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我哑然。
二
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讲礼貌,就应该有个样子,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反正这个“貌”是必须要有的。只要表面毕恭毕敬,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友善亲热,尽管泼辣,礼却不失。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皇帝杖责臣子,臣子却还叩头谢恩,那时候觉得很奇怪,如今懂了。皇恩浩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你还是要谢主龙恩,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谢就谢吧,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废了礼数规矩。在心里,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礼还有个节度,规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万万马虎不得。
三
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至于礼崩乐坏,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是无可奈何,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可也怨不得谁了。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这只是一个笑谈,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四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一个伸手说:“请。”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