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忙设计一个小学数学的教学片段,很急啊。 要求如下: 10
.设计教学片断:设计一个有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断,并说明该设计体现了哪些原则,运用了哪些策略2.请你选取一个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思考并构建出以此概念为核心...
.设计教学片断:设计一个有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断,并说明该设计体现了哪些原则,运用了哪些策略 2.请你选取一个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思考并构建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概念网络图
展开
展开全部
如何对待课堂上的“未教先知”
——读《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感
执教: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侯新慧
评析: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王培培
【背景】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师正常教学设计的突发事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未教先知”现象。在教师发问伊始,学生却将文本结论一语道破,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在整理新世纪小学数学09说课与课堂展示大赛中“《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课时,学生的“未教先知”引起了网友和我的思考。
【案例判断一】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片段: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果园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
学生:48÷2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生1:老师,我会计算,不用研究,48除以2等于24。
生2:我还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说着,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了正确的竖式计算。
点评:“未教先知”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值得大家一起来研究。个人感觉,学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什么?到什么程度?也就说,学生知道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那么用竖式记录48除以2的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明白吗?这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读懂学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一句:你能讲解48除以2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吗?这时,我们会发现“会竖式计算”的孩子仅仅停留在会算的程度,给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考,也牵引其他孩子去思考,这样一追问,又把学生引导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来了。
思维火花:课堂中遇到学生未教先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追问,合理利用生成。
这里出现的情况实际就是课堂中的“生成”的问题,怎样应对这样的生成呢?这样的生成是我们课前可以预测到的,这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重要性。每节课前,我们都想几个“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网友支招:
一:进行前测,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进行预设。
网友: 在预设本节课时,我曾经用一个班的学生做过前测。我的前测内容是这样的: 1、小朋友,你知道69除以3的结果吗? 2、你是怎样解决的?(口算、画图或者其他) 3、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如果会,请写出你的竖式计算过程。 因为第一个单元植树这节课刚刚学完,所有的孩子都会计算69除以3,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有的孩子都说用口算解决的。口算方法是:60除以3等于20,9除以3等于3,20+3=23.对于第三个问题, 93%的孩子写了会。48%的孩子写出了方法。方法是我教学设计中出现的两种,也有残缺不全的。有2个孩子正确地把竖式的书写过程写清楚了。我询问了这两个孩子,是家长教的,在用竖式计算时,要从十位算起(植树这节课重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的商乘除数,得数写在十位的下面。孩子的每一步说的都很清楚。我明白,这两个孩子已经会“算”了。
二:在课堂中遇到这样的“生成”,要合理运用它,让“会”的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说出来,教师根据“会”的学生的讲解,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课堂中,出现几个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 的学生,这不能代表整体,而且现在家长所教的都是一个“结果”,就是计算的方法。孩子对于算理的理解以及竖式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清楚,处于模仿形成技能的阶段。如果这节课上,在我刚出示情境图就出现了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竖式来解决,我会说: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经能用竖式解决了。能用你的竖式给同学们说说它的每一步所代表的分桃子的过程吗?
【案例判断二】
接上一片段: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你喜欢的图形代替桃子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方法1:用圆代替桃子画一画,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只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每只猴子分到24个。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竖式来算……
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演示分“实物图”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了讲解。学生能够更形象的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数形结合”的过程,是数学思想在本节课中的重要体现,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如果加入“分小棒”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操作体验这一过程效果就更好了。在这里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形象直观的操作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联系,使竖式计算形象直观化。
思维火花:学生“未教先知”会计算了,我们还是有必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的。
学生列出了48÷2这个算式之后,就一口说出了得数,这时,作为教师,进行了灵活的引导后,还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师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理解算理。因为“未教先知”学生能用除法竖式计算结果,那也只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效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计算,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把实物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所以,对于“未教先知”的学生,智慧性的引导操作理解算理,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种种未教先知现象,这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去了解未教之前有多少学生知道?要要了解一下是真会了还是假会了?有多少人会?知道了些什么?知道的程度有多深?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读懂课堂,首先从读懂学生做起。
——读《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感
执教: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侯新慧
评析: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王培培
【背景】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师正常教学设计的突发事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未教先知”现象。在教师发问伊始,学生却将文本结论一语道破,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在整理新世纪小学数学09说课与课堂展示大赛中“《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课时,学生的“未教先知”引起了网友和我的思考。
【案例判断一】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片段: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果园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
学生:48÷2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生1:老师,我会计算,不用研究,48除以2等于24。
生2:我还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说着,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了正确的竖式计算。
点评:“未教先知”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值得大家一起来研究。个人感觉,学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什么?到什么程度?也就说,学生知道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那么用竖式记录48除以2的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明白吗?这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读懂学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一句:你能讲解48除以2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吗?这时,我们会发现“会竖式计算”的孩子仅仅停留在会算的程度,给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考,也牵引其他孩子去思考,这样一追问,又把学生引导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来了。
思维火花:课堂中遇到学生未教先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追问,合理利用生成。
这里出现的情况实际就是课堂中的“生成”的问题,怎样应对这样的生成呢?这样的生成是我们课前可以预测到的,这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重要性。每节课前,我们都想几个“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网友支招:
一:进行前测,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进行预设。
网友: 在预设本节课时,我曾经用一个班的学生做过前测。我的前测内容是这样的: 1、小朋友,你知道69除以3的结果吗? 2、你是怎样解决的?(口算、画图或者其他) 3、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如果会,请写出你的竖式计算过程。 因为第一个单元植树这节课刚刚学完,所有的孩子都会计算69除以3,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有的孩子都说用口算解决的。口算方法是:60除以3等于20,9除以3等于3,20+3=23.对于第三个问题, 93%的孩子写了会。48%的孩子写出了方法。方法是我教学设计中出现的两种,也有残缺不全的。有2个孩子正确地把竖式的书写过程写清楚了。我询问了这两个孩子,是家长教的,在用竖式计算时,要从十位算起(植树这节课重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的商乘除数,得数写在十位的下面。孩子的每一步说的都很清楚。我明白,这两个孩子已经会“算”了。
二:在课堂中遇到这样的“生成”,要合理运用它,让“会”的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说出来,教师根据“会”的学生的讲解,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课堂中,出现几个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 的学生,这不能代表整体,而且现在家长所教的都是一个“结果”,就是计算的方法。孩子对于算理的理解以及竖式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清楚,处于模仿形成技能的阶段。如果这节课上,在我刚出示情境图就出现了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竖式来解决,我会说: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经能用竖式解决了。能用你的竖式给同学们说说它的每一步所代表的分桃子的过程吗?
【案例判断二】
接上一片段: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你喜欢的图形代替桃子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方法1:用圆代替桃子画一画,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只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每只猴子分到24个。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竖式来算……
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演示分“实物图”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了讲解。学生能够更形象的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数形结合”的过程,是数学思想在本节课中的重要体现,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如果加入“分小棒”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操作体验这一过程效果就更好了。在这里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形象直观的操作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联系,使竖式计算形象直观化。
思维火花:学生“未教先知”会计算了,我们还是有必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的。
学生列出了48÷2这个算式之后,就一口说出了得数,这时,作为教师,进行了灵活的引导后,还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师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理解算理。因为“未教先知”学生能用除法竖式计算结果,那也只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效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计算,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把实物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所以,对于“未教先知”的学生,智慧性的引导操作理解算理,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种种未教先知现象,这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去了解未教之前有多少学生知道?要要了解一下是真会了还是假会了?有多少人会?知道了些什么?知道的程度有多深?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读懂课堂,首先从读懂学生做起。
展开全部
1+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问一下,你是先在课堂上用,还是发论文。
追问
发论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这个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先问一下,你是要放在网上还是在课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