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眼泪——串起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珍珠
今天,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堂伊始,我请同学用心默读课文,细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感。学生一个个都凝神细读,当我巡视到沈欣池面前时,发现他胖乎乎的脸上挂着泪珠,眼睛红红的,当时,我脑子里只想到:哎,这个调皮的孩子,准是趁我没注意的时候,又跟同桌发生吵闹了。心里这样怪着他,但还是必须克制对他的不满,俯下身去想轻声教育他一番。就在这时,我发现他正专注地看着课文,一点都没有往日的调皮劲,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他是为课文中的语言所感动的,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对他进行批评。
这是课堂生成的一个宝贵的资源,它至少有两个教育价值:读书就该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一个能被课文中高尚人物感动得流下热泪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美好诠释。该怎样利用这一资源,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教学?
以下是我的课堂教学实录(S表示老师;X表示学生):
S: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尤其是沈欣池(轻轻抚摩他的头),俯身对他说:老师刚才注意到你一边读书一边在流泪,是吗?
X:轻轻点了点点头,一边还在用手擦着眼睛。
S:你能告诉同学,你为什么会流泪吗?
X:作者的爸爸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我非常感动,还有……
S:(没等他把“还有”的内容说出来,我就接着说)文章中不但是爸爸的的高尚行动让你感动得流下眼泪,还有其他地方也很感动,以至让你激动不已。老师看得出来,你是用心读了,而且读懂了。同学们,现在老师的内心是既高兴又感动。高兴的是,我从沈欣池的眼泪中,知道他已经掌握了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到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与文中人物、与文章作者的感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感动的是,我从沈欣池的眼泪中,看到了他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容易被美好事物感动的孩子,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孩子,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我请同学再次把心放到课文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能否被感动,哪些地方把你感动了?
学生们在老师的“煽动”下,再次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对话,不时有同学拿起笔在书上写着自己的体会。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课堂空白,孩子们都谈起自己的感动,我相机对学生受感动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到位,因此,朗读训练水到渠成。下面是学生谈“感动”的部分内容:
生一:当我读到“当我们拿着鲜花如约来到机场时,看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灵柩。”时,我也有一种要流下眼泪的感觉,作者日夜盼着爸爸能早日回家,现在,爸爸回来了,但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我为作者和他的妈妈感到悲痛,也更痛恨战争了。
生一:作者的呼声让我感动,“救救孩子们”一句,让我仿佛看到饱受战争痛苦的小孩子们一张张痛苦的脸,我为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痛,我也痛恨战争。
生一:我为小作者的行动而感动,他失去了亲爱的爸爸,却不是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拿起笔来,向人们发出“和平”的呼声,他热爱和平,要继承爸爸未完成的事业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
S:同学们,是什么让孩子失去爸爸?是什么让妻子失去丈夫?是什么让大批的孩子挣扎在死亡线上?是战争!是罪恶的战争!让我们一起来呼吁——齐读作者的呼声。
S:我们光光呼吁还不够,相信同学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内心一定充满了对战争的仇恨。那么,你是否有话要对一些热衷于搞侵略、发动战争的人说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劝说那些人放下手中的武器,好吗?看谁的劝说更有说服力。
设计这一动笔练习,一方面体现读写的结合,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劝说词,进一步体会到战争的罪恶,更激发起学生热爱和平的愿望。由于刚才体会深刻、情绪激动,所以好多同学都写得很有感情。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对布什说的:“总统先生,你们美国靠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屡屡发动战争。每次战争期间,你一定和我们一样,会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场景: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子,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好端端的房屋也被夷为了平地。看着这一切,你难道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吗?你也是一个有着一对双胞胎的父亲,你怎么忍心做让孩子失去父亲、让父亲失去孩子的伤天害理的事呢?赶快收起你战争的念头吧,让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
这一堂课上,老师抓住“学生的眼泪”这一生成资源,诱导学生据“言”得“意”(理解、体验、感悟、吸纳)、由“言”表“意”(交流、抒情、倾吐、表达),在“言”与“意”的转换、融合过程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今天,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堂伊始,我请同学用心默读课文,细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感。学生一个个都凝神细读,当我巡视到沈欣池面前时,发现他胖乎乎的脸上挂着泪珠,眼睛红红的,当时,我脑子里只想到:哎,这个调皮的孩子,准是趁我没注意的时候,又跟同桌发生吵闹了。心里这样怪着他,但还是必须克制对他的不满,俯下身去想轻声教育他一番。就在这时,我发现他正专注地看着课文,一点都没有往日的调皮劲,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他是为课文中的语言所感动的,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对他进行批评。
这是课堂生成的一个宝贵的资源,它至少有两个教育价值:读书就该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一个能被课文中高尚人物感动得流下热泪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美好诠释。该怎样利用这一资源,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教学?
以下是我的课堂教学实录(S表示老师;X表示学生):
S: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尤其是沈欣池(轻轻抚摩他的头),俯身对他说:老师刚才注意到你一边读书一边在流泪,是吗?
X:轻轻点了点点头,一边还在用手擦着眼睛。
S:你能告诉同学,你为什么会流泪吗?
X:作者的爸爸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我非常感动,还有……
S:(没等他把“还有”的内容说出来,我就接着说)文章中不但是爸爸的的高尚行动让你感动得流下眼泪,还有其他地方也很感动,以至让你激动不已。老师看得出来,你是用心读了,而且读懂了。同学们,现在老师的内心是既高兴又感动。高兴的是,我从沈欣池的眼泪中,知道他已经掌握了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到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与文中人物、与文章作者的感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感动的是,我从沈欣池的眼泪中,看到了他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容易被美好事物感动的孩子,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孩子,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我请同学再次把心放到课文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能否被感动,哪些地方把你感动了?
学生们在老师的“煽动”下,再次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对话,不时有同学拿起笔在书上写着自己的体会。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课堂空白,孩子们都谈起自己的感动,我相机对学生受感动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到位,因此,朗读训练水到渠成。下面是学生谈“感动”的部分内容:
生一:当我读到“当我们拿着鲜花如约来到机场时,看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灵柩。”时,我也有一种要流下眼泪的感觉,作者日夜盼着爸爸能早日回家,现在,爸爸回来了,但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我为作者和他的妈妈感到悲痛,也更痛恨战争了。
生一:作者的呼声让我感动,“救救孩子们”一句,让我仿佛看到饱受战争痛苦的小孩子们一张张痛苦的脸,我为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痛,我也痛恨战争。
生一:我为小作者的行动而感动,他失去了亲爱的爸爸,却不是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拿起笔来,向人们发出“和平”的呼声,他热爱和平,要继承爸爸未完成的事业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
S:同学们,是什么让孩子失去爸爸?是什么让妻子失去丈夫?是什么让大批的孩子挣扎在死亡线上?是战争!是罪恶的战争!让我们一起来呼吁——齐读作者的呼声。
S:我们光光呼吁还不够,相信同学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内心一定充满了对战争的仇恨。那么,你是否有话要对一些热衷于搞侵略、发动战争的人说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劝说那些人放下手中的武器,好吗?看谁的劝说更有说服力。
设计这一动笔练习,一方面体现读写的结合,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劝说词,进一步体会到战争的罪恶,更激发起学生热爱和平的愿望。由于刚才体会深刻、情绪激动,所以好多同学都写得很有感情。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对布什说的:“总统先生,你们美国靠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屡屡发动战争。每次战争期间,你一定和我们一样,会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场景: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子,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好端端的房屋也被夷为了平地。看着这一切,你难道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吗?你也是一个有着一对双胞胎的父亲,你怎么忍心做让孩子失去父亲、让父亲失去孩子的伤天害理的事呢?赶快收起你战争的念头吧,让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
这一堂课上,老师抓住“学生的眼泪”这一生成资源,诱导学生据“言”得“意”(理解、体验、感悟、吸纳)、由“言”表“意”(交流、抒情、倾吐、表达),在“言”与“意”的转换、融合过程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