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刑法
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习惯行为准则。最早一个确凿无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
2、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3、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5、人口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 [4] 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①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性质,而春秋时期的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
②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3、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刑法
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习惯行为准则。最早一个确凿无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
2、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3、军事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
4、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5、人口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 [4] 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
6、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
7、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