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中的中式英语分析的论文怎么写?
2个回答
2014-06-14
展开全部
中试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商务英语中的中式英语分析的论文
内容如下:
摘要: 随着英语学习的风行, 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特别是“
中式英语”现象已经呈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蔓延趋势, 本文作者将围绕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即汉英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差异以及发音、文化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何杜绝 中式英语的有效措施, 从而较好地帮助中国学生扫清英语学习的障碍,
以致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中试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是既不同于汉语也不同于英语的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体系。外语学习是一个开动脑筋的积极创造的过程,学习者不断应对周边的语言环境和新生的英语表达,系统地合理地摸索着向目标语靠近。在这一摸索创造过程中,偏误是再所难免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试验,出错和检测假设(trial and error and hypothesis testing)来缓慢地稳步地向英语靠近并逐渐掌握
总而言之,中式英语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现象,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时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和认知阶段。虽然中式英语有损交际的有效性,但不能因此就对其全盘否定。正确区分和对待这种畸形英语,充分认识到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才能有助于广大学生高效地学习英语,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问题才能恰当地解决问题。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 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特征和民族文化;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
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 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
尤其是外语学习。刘必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 “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
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 它又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 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 掌握了语法, 可绝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
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这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在交际中, 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
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准确度。而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的特色, 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也叫www.benkelunwen.cn 中式英语,
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 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基于此,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
微观上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中西思维差异是如何导致 中式英语的产生: 1.1 汉语是整体思维,
英语是个体思维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和西方人的“天人相分”思想导致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即中国思维方式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而西方( 英语)
思维方式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汉语较笼统、模糊, 英语较精确、明晰; 例如, 在汉语里面, 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可以问别人“你吃饭了吗? ”。简单的一个“饭”字在汉语里面是相当笼统的, 它包括早饭, 午饭, 晚饭。但如果我们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把这句话翻译成“Do
you have a meal?”, 那么这样就显得不够精确, 应为: “do you have breakfast\lunch\supper”.
2)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 例如: 有这样一个汉语句子(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 后来不得不取消, 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
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 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 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 然后分解开来, 所以应翻译成It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 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 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由此可见,
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 而英语则相反。 3)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
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连贯, 语境的映衬, 以此达到整体效果; 而英语句子重意合, 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 以表示其结构关系。例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 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如: “她身体十分虚弱, 几乎站不起来。”这句话语隐含了因果关系,
如果译为”Shewas very weak, she could hardly stand up”就错了,
必须使用一个连词或其它结构将因果关系明确表达出来才行。 1.2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 西方人擅长逻辑和抽象思维一般来说,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阶段开始,然后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阶段。即认识过程应该是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然而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思维的顺序不是由具体到抽象, 而是由具体到具体。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逻辑思维,
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比如“人山人海”如按照汉语思维, 中国学生很容易翻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
这就很明显忽略了英语思维的特点: 由具体到抽象。如翻译成huge crowds of people 就非常地道了。同样“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应为“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而不是简单的写成“good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样就贻笑大方了。
2.汉英思维过程的差异是导致 中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的英语思维过程其实就是指: 我们听到或者看到英文时, 大脑能直接理解其含义, 而不用借助于另一种语言;
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 也是大脑先直接出现其含义随之用口、笔表达出来, 同样不借助另一种语言。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在听到、看到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
大脑对这个词的理解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即直接理解( 英语思维) 和借助于汉语翻译而理解( 汉语思维) 。具体说, 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的过程是: 英语词汇-
含义- 理解; 而汉语思维的理解过程则是: 英语词汇-汉语对应词汇- 含义- 理解。可见, 汉语思维的过程中比英语思维多了一个在脑中出现汉语对应词汇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翻译过程, 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译”。而这个‘心译’过程一方面减慢了听者的反应速度, 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汉语思维, 直接为
中式英语的产生种下了“毒瘤”。 3.导致 中式英语的其他可能原因 3.1 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
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 从而导致了 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支。如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
渔业和航海业都很发达, 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渔有关,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业个农业国家,
老百姓通过种植庄稼和养殖家禽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词汇也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方说汉语的习语“水中捞月”应该翻译成英语的“fish in the air
”;在汉语表达方式里面, 如果形容一个人喝水很能喝水就会使用“牛饮”两个字, 而根据英国的传统文化习惯, 把它翻译成“drink like a
fish”就显得很地道了。 3.2 发音有些字经常被交换或混合为同一个字, 这是因为两词因发音相同,
例如"temple"和"temper"。有时,一个英文字被人不正确地发音, 可能成为一个跟原本的发音完全不一样的中式英文发音,
例如"Zellers"公司(Hudson' s Bay Company 的一部)变为"Se La", 或者英文的姓名,例如Allen,Ellen, Aileen
和Shirley,Shelly, Cherry 3.3 词汇错误的词汇使用(例如: “to put in Jingzhang
Expressway”而非“entering Jingzhang Expressway”) 也可认定为
中式英语。另一个常见错误使用“emergent”来指“emergency”或者“urgent”。许多这些错误归根于字典里的误用或谬误。中式英
语里, 某些惯用语也被搞混。当老外解释某些事时, 大部分老中会回应: "Oh, I know" (正确回答是: "Oh, I
see.")。这是因为老中惯常在任何情况下把' 知道’常被翻译成"know"。"When did you firstmeet him?"也有时被用作"When
did you first recognize him?", 因为' 认识’ 通常被翻译成"recognize", 像"I recognize him from
last week' sparty." 4.中国学生杜绝 中式英语的对策 4.1 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强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
才能使交际有效; 如: 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 (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 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England 是个岛国, 船是重要交通工具, 为保养船只,
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 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 "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又如: 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 因为他在那里是个小人物)"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 而非“小土豆”的意思。只有了解西方文化,
才会理解这种修辞的意义。 4.2 要学会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
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要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合上下文的词,使思想连贯、内容完整。如: 在西方, 医生看到病人常问?;How do you
feel" "What' s wrong"看到病人脸色不好, 会说: "You look pale."或问: "Do you sleep well"而不说:
"How are you"(你好吗? )那是西方人见面时相互寒暄的用法, 并不是真的询问别人的身体状况。当看到“好”字,
就十分自然联想起英语里的"good"或"well", 但我们更要 研究其深层涵义, 即在特定语境中“好”字的内涵和外延, 如:Put on your coat
before going out.(外出前, 穿好外衣) Tom is a yes - person.(汤姆是个好好先生) If the matter isn'
t dealt with properly : you' ll get into trouble.(如果这桩事没有很好处理, 你会陷入困境) Oh: some
one is injured.(不好, 有人受伤了) 4.3 要多听英语广播, 如BBC 和VOA 等, 多参加英语角, 学会用英语思维来说英语。如:
(错)Today is very close.(今天天气很闷)英语语法中表示天气时间和距离, 常用it 做主语。(正)It is very close
today. 参考文献 [ 1] 连淑能, 2002, 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 [ 2] 蒙兴灿, 孔令翠《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P22-
29) . [ 3] 徐通锵, 胡吉成, 2001,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P.16- 18) . 作者简介: 易安银( 1979—) 助教,
四川绵阳人, 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系。 研究方向: 英汉互译, 中西文化差异。
谢谢采纳。
内容如下:
摘要: 随着英语学习的风行, 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特别是“
中式英语”现象已经呈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蔓延趋势, 本文作者将围绕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即汉英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差异以及发音、文化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何杜绝 中式英语的有效措施, 从而较好地帮助中国学生扫清英语学习的障碍,
以致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中试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是既不同于汉语也不同于英语的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体系。外语学习是一个开动脑筋的积极创造的过程,学习者不断应对周边的语言环境和新生的英语表达,系统地合理地摸索着向目标语靠近。在这一摸索创造过程中,偏误是再所难免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试验,出错和检测假设(trial and error and hypothesis testing)来缓慢地稳步地向英语靠近并逐渐掌握
总而言之,中式英语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现象,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时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和认知阶段。虽然中式英语有损交际的有效性,但不能因此就对其全盘否定。正确区分和对待这种畸形英语,充分认识到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才能有助于广大学生高效地学习英语,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问题才能恰当地解决问题。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 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特征和民族文化;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
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 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
尤其是外语学习。刘必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 “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
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 它又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 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 掌握了语法, 可绝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
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这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在交际中, 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
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准确度。而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的特色, 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也叫www.benkelunwen.cn 中式英语,
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 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基于此,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
微观上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中西思维差异是如何导致 中式英语的产生: 1.1 汉语是整体思维,
英语是个体思维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和西方人的“天人相分”思想导致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即中国思维方式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而西方( 英语)
思维方式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汉语较笼统、模糊, 英语较精确、明晰; 例如, 在汉语里面, 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可以问别人“你吃饭了吗? ”。简单的一个“饭”字在汉语里面是相当笼统的, 它包括早饭, 午饭, 晚饭。但如果我们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把这句话翻译成“Do
you have a meal?”, 那么这样就显得不够精确, 应为: “do you have breakfast\lunch\supper”.
2)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 例如: 有这样一个汉语句子(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 后来不得不取消, 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
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 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 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 然后分解开来, 所以应翻译成It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 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 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由此可见,
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 而英语则相反。 3)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
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连贯, 语境的映衬, 以此达到整体效果; 而英语句子重意合, 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 以表示其结构关系。例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 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如: “她身体十分虚弱, 几乎站不起来。”这句话语隐含了因果关系,
如果译为”Shewas very weak, she could hardly stand up”就错了,
必须使用一个连词或其它结构将因果关系明确表达出来才行。 1.2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 西方人擅长逻辑和抽象思维一般来说,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阶段开始,然后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阶段。即认识过程应该是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然而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思维的顺序不是由具体到抽象, 而是由具体到具体。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逻辑思维,
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比如“人山人海”如按照汉语思维, 中国学生很容易翻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
这就很明显忽略了英语思维的特点: 由具体到抽象。如翻译成huge crowds of people 就非常地道了。同样“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应为“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而不是简单的写成“good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样就贻笑大方了。
2.汉英思维过程的差异是导致 中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的英语思维过程其实就是指: 我们听到或者看到英文时, 大脑能直接理解其含义, 而不用借助于另一种语言;
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 也是大脑先直接出现其含义随之用口、笔表达出来, 同样不借助另一种语言。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在听到、看到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
大脑对这个词的理解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即直接理解( 英语思维) 和借助于汉语翻译而理解( 汉语思维) 。具体说, 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的过程是: 英语词汇-
含义- 理解; 而汉语思维的理解过程则是: 英语词汇-汉语对应词汇- 含义- 理解。可见, 汉语思维的过程中比英语思维多了一个在脑中出现汉语对应词汇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翻译过程, 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译”。而这个‘心译’过程一方面减慢了听者的反应速度, 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汉语思维, 直接为
中式英语的产生种下了“毒瘤”。 3.导致 中式英语的其他可能原因 3.1 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
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 从而导致了 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支。如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
渔业和航海业都很发达, 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渔有关,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业个农业国家,
老百姓通过种植庄稼和养殖家禽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词汇也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方说汉语的习语“水中捞月”应该翻译成英语的“fish in the air
”;在汉语表达方式里面, 如果形容一个人喝水很能喝水就会使用“牛饮”两个字, 而根据英国的传统文化习惯, 把它翻译成“drink like a
fish”就显得很地道了。 3.2 发音有些字经常被交换或混合为同一个字, 这是因为两词因发音相同,
例如"temple"和"temper"。有时,一个英文字被人不正确地发音, 可能成为一个跟原本的发音完全不一样的中式英文发音,
例如"Zellers"公司(Hudson' s Bay Company 的一部)变为"Se La", 或者英文的姓名,例如Allen,Ellen, Aileen
和Shirley,Shelly, Cherry 3.3 词汇错误的词汇使用(例如: “to put in Jingzhang
Expressway”而非“entering Jingzhang Expressway”) 也可认定为
中式英语。另一个常见错误使用“emergent”来指“emergency”或者“urgent”。许多这些错误归根于字典里的误用或谬误。中式英
语里, 某些惯用语也被搞混。当老外解释某些事时, 大部分老中会回应: "Oh, I know" (正确回答是: "Oh, I
see.")。这是因为老中惯常在任何情况下把' 知道’常被翻译成"know"。"When did you firstmeet him?"也有时被用作"When
did you first recognize him?", 因为' 认识’ 通常被翻译成"recognize", 像"I recognize him from
last week' sparty." 4.中国学生杜绝 中式英语的对策 4.1 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强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
才能使交际有效; 如: 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 (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 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England 是个岛国, 船是重要交通工具, 为保养船只,
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 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 "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又如: 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 因为他在那里是个小人物)"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 而非“小土豆”的意思。只有了解西方文化,
才会理解这种修辞的意义。 4.2 要学会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
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要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合上下文的词,使思想连贯、内容完整。如: 在西方, 医生看到病人常问?;How do you
feel" "What' s wrong"看到病人脸色不好, 会说: "You look pale."或问: "Do you sleep well"而不说:
"How are you"(你好吗? )那是西方人见面时相互寒暄的用法, 并不是真的询问别人的身体状况。当看到“好”字,
就十分自然联想起英语里的"good"或"well", 但我们更要 研究其深层涵义, 即在特定语境中“好”字的内涵和外延, 如:Put on your coat
before going out.(外出前, 穿好外衣) Tom is a yes - person.(汤姆是个好好先生) If the matter isn'
t dealt with properly : you' ll get into trouble.(如果这桩事没有很好处理, 你会陷入困境) Oh: some
one is injured.(不好, 有人受伤了) 4.3 要多听英语广播, 如BBC 和VOA 等, 多参加英语角, 学会用英语思维来说英语。如:
(错)Today is very close.(今天天气很闷)英语语法中表示天气时间和距离, 常用it 做主语。(正)It is very close
today. 参考文献 [ 1] 连淑能, 2002, 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 [ 2] 蒙兴灿, 孔令翠《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P22-
29) . [ 3] 徐通锵, 胡吉成, 2001,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P.16- 18) . 作者简介: 易安银( 1979—) 助教,
四川绵阳人, 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系。 研究方向: 英汉互译, 中西文化差异。
谢谢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