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被托孤的大臣通常不会有好结局?
历史上最出名的托孤事件中刘彻托孤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情了。汉武帝曾经做了一系列动作,最终使得弄得太子刘倨家破人亡,鸡飞狗跳,皇后卫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势力被打散,几乎已经七零八落了。
而汉武帝在死之前,似乎对这件事情深有悔恨。他发表了《罪己诏》,对相关的若干历史问题作了轻描淡写的决议,然而他并没有彻底的为太子平反,还是将皇位传给了他最小的一个儿子,也就是刘弗陵。
而且因为担心其母后专政,所以他还杀了这个八岁孩子的母亲,将这个孩子隐正稿变成了孤儿。因为孩子太小,所以汉武帝选择了托孤这个方式。他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
这两个人是汉武帝的亲信,霍光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而金日磾是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霍光是秘书兼侍卫,金日磾是侍卫兼秘书,他们并不是朝廷的重臣,但是确实汉武帝心目中最好的人选,因为他们只忠于汉武帝。
皇帝托孤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个别事件,皇帝想要为自己的接班人做好相应的准备。一般都会有很多个清漏托孤大臣,既能够避免权利被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掌握在手中,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小皇帝。
一般托孤的结构是亲信重臣+宗室(或外戚),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权利制约,能够更好的保证国家能够渡过一个比较危险的时期。托孤人选一般都不会只有一个,刘备托孤其实也是托给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分别诸葛亮和李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两个人,就是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马懿,清初顺治托孤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而离我们更近的咸丰皇帝托孤于当时的在任军机,一共八个人。
但是托孤仍然非常的有风险,在将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可能发生托孤大臣中一人独大的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各方势力不断争执,分崩离析灶孝的局面。因为权利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被制约的,更何况托孤大臣行驶的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