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1000字左右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 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 为后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作品中 有奸诈却也磅礴的曹操 忠厚隐忍的刘备 文武双全的张辽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还有忠义威武的关羽 智勇双全的赵云等等 深为人们所喜爱
赵云从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到取汉中 北伐贡献不可谓不大
由演义对赵云的印象 大概首冲忠义神勇
最能体现忠义神勇的莫过于单骑救主和救黄忠 后人有诗赞曰 昔日战长坂 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 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 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 一身都是胆 赵云以其舍生忘死诠释了他的忠义与信条 毛批道 我为关公尽事兄之节 子龙竭救主之总 天也 亦人也
智勇双全
在七十一回 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 赵云带兵救黄忠 临行之前 教张翼守营 多设弓弩 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 张翼建议闭上寨门 上敌楼防护 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 立于寨门之外 此等镇静与睿智 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 张郃 也成功迷惑了曹操 在曹操试探时 赵云还令弓弩齐发 对令曹军有所损失 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 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 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后以疑兵取胜 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 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 受命退军 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 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 诸葛亮不禁赞赏 真将军也
还有就是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 赵云取范阳之后 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 理由有三 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 今若娶其嫂 恐人唾骂 一也 其妇再嫁 使失大节 二也 赵范初降 其心难测 三也 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整个集团 可谓面面俱到 在佩服赵云人格之际 也可以看出 赵云深受儒家信条所束(经过董仲舒改编的儒家不知残害了多少人啊 杯具) 益州既定 刘备要以成都田宅赏赐百官 赵云进谏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 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 令安居复业 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我之所以把这点归于人格磊落 其实还是因为赵云并不是所谓的政治家或者政客 他提出的建议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百姓生活且兼顾政权巩固 这是一颗仁爱之心(推测赵云应该是殷实人家儿子 介乎富户于贫民之间的 总之是一般百姓)
除了上述完美之外 细读之处却也发现几处缺陷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罗的败笔 总感觉是为了突出赵云某一时期的勇猛或者表现其他人而漏掉了人物性格大纲
第七十回中 诸葛亮说汉中必于此二人(黄忠 严颜)手内可得 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
长坂坡时 赵云听说夫人消息也不顾军士 急纵马望南赶去
感觉是为了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把赵云写的如一干大众脸等急功 挺多人说是个败笔 不过回头一想 赵云形象到此已经基本塑造完成 缘何老罗搞弄出个类似于污点的桥段 我想大概是赵云形象太过于完美罢 人无完人 若一个人十全十美 那他就不是人 而是神 很显然 赵云不是神 也为赵云平添了一股属于猛将的血性
至于长坂坡那段 我推测大概是为了塑造赵云对寻主的急切 不过和后来箕谷不死一人一骑爱军形象冲突太大
我估计老罗也对赵云形象太过于完美而纠结了 貌似都要把他最为推崇的关羽比下去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平衡)
千年过去 赵云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很多 出征次数寥寥可数 但并不妨碍罗贯中塑造一个有着鲜活血肉的猛将 让无数人为之所喜爱 所赞叹
他的勇猛 冷静 智慧
过去的历史 早已是尘埃落地
而今从书中却也一样能感受金戈铁马的气势雄壮与遍体纷纷 如飘瑞雪的英姿
令人不禁为之一震
感想繁多
赵云从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到取汉中 北伐贡献不可谓不大
由演义对赵云的印象 大概首冲忠义神勇
最能体现忠义神勇的莫过于单骑救主和救黄忠 后人有诗赞曰 昔日战长坂 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 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 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 一身都是胆 赵云以其舍生忘死诠释了他的忠义与信条 毛批道 我为关公尽事兄之节 子龙竭救主之总 天也 亦人也
智勇双全
在七十一回 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 赵云带兵救黄忠 临行之前 教张翼守营 多设弓弩 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 张翼建议闭上寨门 上敌楼防护 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 立于寨门之外 此等镇静与睿智 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 张郃 也成功迷惑了曹操 在曹操试探时 赵云还令弓弩齐发 对令曹军有所损失 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 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 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后以疑兵取胜 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 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 受命退军 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 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 诸葛亮不禁赞赏 真将军也
还有就是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 赵云取范阳之后 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 理由有三 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 今若娶其嫂 恐人唾骂 一也 其妇再嫁 使失大节 二也 赵范初降 其心难测 三也 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整个集团 可谓面面俱到 在佩服赵云人格之际 也可以看出 赵云深受儒家信条所束(经过董仲舒改编的儒家不知残害了多少人啊 杯具) 益州既定 刘备要以成都田宅赏赐百官 赵云进谏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 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 令安居复业 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我之所以把这点归于人格磊落 其实还是因为赵云并不是所谓的政治家或者政客 他提出的建议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百姓生活且兼顾政权巩固 这是一颗仁爱之心(推测赵云应该是殷实人家儿子 介乎富户于贫民之间的 总之是一般百姓)
除了上述完美之外 细读之处却也发现几处缺陷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罗的败笔 总感觉是为了突出赵云某一时期的勇猛或者表现其他人而漏掉了人物性格大纲
第七十回中 诸葛亮说汉中必于此二人(黄忠 严颜)手内可得 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
长坂坡时 赵云听说夫人消息也不顾军士 急纵马望南赶去
感觉是为了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把赵云写的如一干大众脸等急功 挺多人说是个败笔 不过回头一想 赵云形象到此已经基本塑造完成 缘何老罗搞弄出个类似于污点的桥段 我想大概是赵云形象太过于完美罢 人无完人 若一个人十全十美 那他就不是人 而是神 很显然 赵云不是神 也为赵云平添了一股属于猛将的血性
至于长坂坡那段 我推测大概是为了塑造赵云对寻主的急切 不过和后来箕谷不死一人一骑爱军形象冲突太大
我估计老罗也对赵云形象太过于完美而纠结了 貌似都要把他最为推崇的关羽比下去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平衡)
千年过去 赵云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很多 出征次数寥寥可数 但并不妨碍罗贯中塑造一个有着鲜活血肉的猛将 让无数人为之所喜爱 所赞叹
他的勇猛 冷静 智慧
过去的历史 早已是尘埃落地
而今从书中却也一样能感受金戈铁马的气势雄壮与遍体纷纷 如飘瑞雪的英姿
令人不禁为之一震
感想繁多
展开全部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上演着一部精彩的大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法、墨最是闻名。到了魏晋时期,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诸葛亮。可以说他的出现,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政治旗帜,道法两家为修身和治国方略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是多元思想融合的代表。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政权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政权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政权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导,毫无异心。明知汉室不可复兴,却偏冒山川之险问鼎中原,终是无功而返。这对于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难。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和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大相径庭,至于他的成就,才能和品格,历来也是争议颇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对他的为人赞叹不已的。我觉得,不论年龄,不论性别,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装着一个“孔明”,时刻将自己的行为与其对照,久之能极大提高人的修养,升华人的心灵,磨砺人的心志。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政权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政权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政权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政府“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导,毫无异心。明知汉室不可复兴,却偏冒山川之险问鼎中原,终是无功而返。这对于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难。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和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大相径庭,至于他的成就,才能和品格,历来也是争议颇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对他的为人赞叹不已的。我觉得,不论年龄,不论性别,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装着一个“孔明”,时刻将自己的行为与其对照,久之能极大提高人的修养,升华人的心灵,磨砺人的心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刘备。这个人从乡间小贩,完全靠自己的拼打,几十年的坚持,最终鼎分天下,这里面的学问可大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 因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