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为何会有“不杀士大夫”的不成文规定?
在中国历代中,宋代士大夫的地位很高。文人有许多优待,如高薪、高社会地位等,但与“不杀士大夫”相比,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这种不成文的规定虽然没有明确写在法律上,但却比大宋律法还要权威,即使有官员犯了罪,也会有一群其他大臣为其开脱,而最终皇帝也会选择妥协,不追究其罪。
宋朝“不杀士大夫”或者说“不轻杀士大夫”,因为实际上存在杀士大夫的现象,在历史学界上已经是公认的论调了。其出处源自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立有誓碑,上面刻着的文字大意就是后世皇帝不得言杀士大夫。
血腥的政治只是一种天真的斗争方式,政治的最终目标是平衡各方力量。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牢笼来限制斗争的强度。“不杀士大夫”便是文人限制斗争强度的政治规则。无论谁是赢家,新党还是旧党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则。否则,一旦皇权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官场上便会人人自危,整个乱了套。因此,在宋朝的党内斗争中,不会因为破坏规则而对对手真的下死手。
因为“不杀士大夫”,士大夫队伍愈来愈额壮大,最后发展到了可以与皇权掰手腕的程度,至此,皇权遭到削弱,相权得以加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杀士大夫”其实是一种上层统治者向士大夫阶层妥协的结果。 这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也因为如此,才会导致宋朝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冗的现象,使宋朝财政状况愈加恶化积贫积弱,从而让整个国家覆灭。
“不杀士大夫”起初只是为了保护士大夫,后来用力过猛,矫枉过正,使这变成一个与皇权有力对抗的工具,更有人将这“潜规则”为自己谋私利,危害国家和人民,成为帝国发展的一个蛀虫。后来,这些人力量过大,导致皇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敢杀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