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会亡吗?
如果慈禧太后不是于1908年去世,能多活几年,那么清朝不会亡于1912年。毕竟,统治大清帝国40多年的慈禧太后,在朝中是有一批“死忠粉”的。如果武昌起义时,清朝当国的是慈禧太后,我觉得袁世凯肯定听从命令,完全能够击败在武汉的革命军,各省也不会纷纷独立。我说说自己的理由,供各位朋友参考。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驭人权谋
当咸丰皇帝于1861年8月22日于承德 避暑山庄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实际上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地位。咸丰死前安排的权力格局,是以肃顺为首的八个议政王大臣,辅佐幼帝,待幼帝长大后亲政,肃顺等人也深知咸丰此意,因此没有怎么把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和皇叔恭亲王放在眼里。
慈禧和皇太后慈安面临被肃顺等顾命大臣边缘化的问题。但她没有坐以待毙,她反击肃顺时,最大的砝码就是她是她是幼帝的生父,她步步为营,说服慈安太后,利诱他的小叔子奕欣参与政变。奕欣外号“鬼子六”,指的就是他于洋人关系很好,有了奕欣的支持,就等于有了外国人的支持,慈禧这步棋走得高明,她密嘱奕欣先行从承德避暑山庄回到北京,联络京中群臣,并拉拢京畿卫戍部队司令胜保站在自己一边,这就等于有了军队支持。一番安排之下,处于劣势地位的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成功翻盘,1861年11月8日,处死肃顺、载垣、端华,并流放几个顾命大臣,自己走上垂帘听政之路。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攻破金陵,太平天国覆灭,湘军军威正盛,如果反水,挥军背上,直攻北京,则极有可能黄袍加身,自己做皇帝,部下大多有此意,但曾国藩没有这么做。这一方面是因为曾国藩没有称帝之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慈禧太后能得到曾国藩拥戴。
慈禧太后一直大权在握,朝中大臣沉浮,皆在其掌握。比如,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奕䜣等全部军妓大臣全被罢免,显示慈禧翻云覆雨的实力。
戊戌政变,群臣多站在慈禧太后这边
1889年3月,光绪帝亲政,但一直受制于慈禧。亲政之后的光绪帝颇想有一番作为,甲午战后,锐意革新,于1898年开启维新变法,诸君试看,朝中大臣大多属后党,心向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从头到尾,朝中参与者除了帝师翁同龢,再难找出重量级人物,在地方,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配合维新运动,其他各省都在袖手旁观,被杀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都是帝党,可这些人籍籍无名,不堪担负光绪重托。所以当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时,光绪无人可以指望,他试图拉拢袁世凯,可袁世凯向慈禧的心腹荣禄告密,毫不犹豫地站到慈禧这边。慈禧太后统治大清多年,积威正盛,在朝中威望很大,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重臣全部站在慈禧一边。显示早已归政的慈禧太后仍具备掌控朝局的能力。
庚子国变,慈禧外逃,下落不明之时,封疆大吏都无离心
1900年庚子国变,8月中旬,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和光绪仓皇出城, 朝太原方向逃奔。当城破之时,知道慈禧出逃的人数不多,一时间,帝后行踪不明,甚至有传言说慈禧和光绪已在混乱中死亡。
这时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一致推举两广总督李鸿章为“总统”,出面维持大局,各省督抚都大力赞成,李鸿章为中国大局着想,勉强答应,但条件是,一旦知道慈禧的下落,就自动解除“总统”身份,于是计议已定。我们无法想象的是,在得不到慈禧下落的时候,这些地方重臣都没有想过乘机搞搞独立。东南互保也不是与慈禧为敌,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仍听从逃难中的慈禧的命令,显示慈禧高度的威望。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事实。
结论:如果慈禧不早死,清朝还能多坚持几年
笔者在上面举了三个例子,无非是说明慈禧统治术精湛,并且得到朝中实力重臣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在关键时刻,往往能起到决定局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