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奕欣最后结局怎样?
奕欣小时候很聪明,道光也非常喜欢他,差那么一点点儿,皇位就传给他了,可惜,兄长咸丰用了一招”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最后成了皇帝,而奕欣被咸丰冷落起来,很多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这个恭亲王在当时可谓是有名无实,闲散王爷!
后来怎么被人熟悉的呢?英法联军来了,已经打到北京城了,圆明园都给烧了,咸丰跑了,跑时任命自己的亲弟弟为钦差大臣,让他去处理国际关系,可以说恭亲王奕欣当时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去谈判的,最后跟英法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恭亲王奕欣对当时的清朝做出了哪些贡献?英法对对这个外交官并不满意,根本就瞧不起他,但是奕欣不低头,不讨好,一直挺胸抬头,平视对方,用憎恨跟无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961年1月,奕欣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总机关,为了调整当时的清朝跟国外的关系,并筹备了外国语学校,让国人学习外语!
洋务运动:奕欣提出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还聘用了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司务长,培养年轻人学习西方文化,送年轻人出国留学!
在打太平天国时,奕欣购买了西方的武器,打赢了太平军,平了内乱!
奕欣跟慈禧之间的关系!咸丰死了,没人知道慈禧,外国人也只认奕欣,甚至认为当时清朝的最高领导者就是奕欣,奕欣在这期间 得到了国内,国外所有人的认可,结果被灭了,被慈禧给灭了,慈禧就说奕欣死了,从此奕欣开始隐居,足足又隐居了十年!
后来甲午战争爆发了,国家又到危急时刻了,慈禧想到了奕欣,把他请了回来,结果这个隐居十年的心中有抱负的奕欣变样了,不在主张向西方学习,放弃了,不知道慈禧当时给他喝了什么迷糊药,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看到慈禧一手遮天,想找合适的机会,可惜,机会还没来,人就死了!
总结:无论是咸丰、光绪,还是慈禧,他们都肯定奕欣的能力,本来大清在奕欣的治理下有些改变,向好的方面发展了,谁承想慈禧来了这么一脚,最后光绪都成为了阶下囚,慈禧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奕欣死后,大清就维持了十三年!
大家知道奕欣有个儿子吗?本来有四个儿子,死了两个,后面那个是送来的,也就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吃喝嫖赌抽,啥都干,还带着光绪一起出去玩,想一想,爹在有能力又能怎样?能力无可用之地,事业无继承之人,这可能就是后期颓废的主要原因吧!
恭亲王奕欣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在皇帝逃难的时候,直接临危受命跟外国人进行谈判,虽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却在条约签订后直接逼迫英法联军退兵。虽说他这个人看起来比较傲慢,但又比较谦和,是少数几个没有沉浸在清朝大国美梦之人,也是最早开始接受西方文化跟科技的一批人。跟他人相比,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六十七岁的时候才因病去世。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世袭的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同时也是洋务运动当时的主要领导者。他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还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在清朝自然位高权重。特别是在咸丰登基为帝之后,开始担任军机大臣,掌握不少的军政机要。直到第二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才临危受命为钦差大臣,主要负责跟英、法等国联军谈判。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奕䜣选择投靠两宫太后,并联合她们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帮这两位太后获得垂帘听政的机会,而他也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等到后来慈禧太后独掌朝政的时候,遭受她猜忌的奕䜣直接被革除议政王头衔,虽说依然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但是跟以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清法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初期海陆皆遭惨败,以恭亲王奕䜣为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他本人也以为这件事情被罢黜,一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后,觉得无人可用的清政府才再次想起他来,此时的奕䜣已经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如果不是没有太多出色的人物,估计也不会想到他。
虽说奕䜣议政的时候,使得清朝的外交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但他这些突破都是用大量的财富跟领土换来的。对于各国列强来说,奕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傀儡,他能尽可能地满足各国侵略者的要求,通过赔钱跟赔土地来解决问题。他当时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给了当时的清朝政府一丝喘息跟改变未来的机会,可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这渺小的希望直接毁于一旦,反而促成了日本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