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朝廷抓捕后,父亲谭继洵只写了一幅挽联,他为何不救儿子?
谭继洵此时选边站都来不及,一旦求情无异于引火烧身自己也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不仅不敢向慈禧求情,甚至都没有去给儿子收尸。谭嗣同还是被京城义士大刀王五偷偷收敛,送到湖南浏阳老家才得以安葬。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六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并企图起义,打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最终因袁世凯告密而失败被捕。慈禧太后为了表达对他的憎恨,专门叮嘱用钝刀子行刑。最终,谭嗣同被刽子手连砍36刀才死去,而他全程一声不吭,场面十分惨烈,去世时年仅33岁。
谭继洵是通过科举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一步步跻身成为朝廷大员,在复杂的官场上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循规蹈矩,在政治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面对改革思想更加激进的谭嗣同,两人又是一起生活的至亲,可以想象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是多么尖锐。
两人经常为遵循旧制还是变法图强爆发激烈的争吵,且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政见不合导致父子矛盾逐渐激化,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从变法开始到失败结束,甚至谭嗣同被执行死刑他们父子都没再见过面。
谭继洵从小对谭嗣同给予厚望,虽然不理解儿子对于变法的执着,但他们毕竟是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关键时刻,谭继洵不是不想出手相救,实在是有心无力。谭继洵虽是两广总督,却要受到地方督抚的处处掣肘。加上他又是个汉臣,从来没有进入过朝廷中枢,影响力甚至远不如连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和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无论谁失败都要遭到严厉清算。即便光绪皇帝都难逃被软禁,甚至差点被废掉皇位。
此外,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是张之洞的学生,同样难逃被斩首的命运。相比之下,谭继洵这个虚有其名的湖广总督,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撸掉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谭嗣同被捕行刑时,他的父亲没有出手相救,不是不念父子血脉亲情,也不是见死不救,而是无能为力。
即便谭继洵没有发布任何意见,朝廷的保守派官员还是对他群起而攻之,纷纷弹劾谭继洵包庇儿子,暗中支持维新派。慈禧也借机将他罢免革职,并排地方官员的对其住所暗中监视,防止谭继洵有任何异动。
谭嗣同死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75岁了,他虽然一生唯唯诺诺,但还是写下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其中,老父亲对丧子之痛的悲愤和无奈溢于言表。从挽联可见,谭继洵内心深处对于儿子变法强国的想法是认同的,但作为久居官场的他来说,其深知激进式的改革必然触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这些守旧势力大权在握,又得到了慈禧的支持,维新派必然会遭到他们疯狂反扑和打压,失败结局早已注定。谭继洵虽然能力有限,却明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通过明哲保身,尽量保全家人的安全,只能选择冷漠旁观。
虽然谭嗣同倡导的“百日维新”失败了,但他在审讯中坚称与父亲无关,其家族最终没有被牵连,而谭继洵自己也在三年后抑郁而终。
谭嗣同的死,作为父亲的谭继洵不是不念父子血脉亲情,也不是见死不救,而是作为湖广总督的他本就没什么话语权,贸然为谭嗣同求情,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谭继洵的愿望百年后已经实现,儿子谭嗣同的罪名终于得到沉冤昭雪,他倡导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肯定,他本人也无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前行者,必将受到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