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小巷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可能是个特别的人,别人都喜欢去繁华的市中心凑热闹,而我却喜欢去那些不起眼的小巷里寻找清静。可能原因就出在“清静”二字上,繁华的地方必然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唯有清静独得我的恩宠。反观那些鲜有人问津的小巷,干净整洁,虽然不繁华,却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我喜欢的小巷样子是,地面用清一色的石板铺成,大约两米宽的路面,两旁都是古老的木建筑,林立着小店铺,店门口会有一些盆栽植物作为装饰,店铺里的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摆放的整整齐齐。店老板搬着一张竹椅坐在门口,懒洋洋的阳光从门框穿过,见证着岁月静好。
小巷里行人不要太多,最好下着丝丝细雨,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我的身旁。我驻足观望,她离我越来越远,在巷子尽头的一棵梧桐树下消失了背影。雨还在下着,空留我一个人神情怅惘。这仅仅是我理想性的小巷,有些诗意、浪漫和忧伤,但有些偏离生活和物质。
实际上,真实的小巷与我心中的小巷有所出入,它们大多数是混泥土地面,建筑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一般在集市上的主路旁,向两边延伸开来的路道就是小巷。小巷里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店家的叫喊声,老人的与摊贩的讨价还价声,小孩子要吃糖果缠着大人的哭闹声,被关在笼子里售卖的鸡鸭鸣叫声,猪肉贩子挥起刀子的砍骨声,声声入耳。
小巷是繁忙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真实的样子,不用涂装抹粉刻意打扮自己,不用穿名贵衣服满足虚荣心。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不加修饰,无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多的顾及自己。简单,至美之道。
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每次去镇上赶集都会走上十多里的路。儿时会图热闹跟着外公去镇上赶集,天不见亮就出发,半路上,外公几乎每次都会在路旁的一家猪肉店铺买上两三斤猪肉。外公和屠夫打好招呼,预留下一块猪肉?等赶集回来时就顺便带走。之所以每次要预订,是因为生意火爆,屠夫每天都能卖完两三头肥猪,逢年过节会卖更多。外公知道我从来不吃肥肉,买肉时都会尽量买一些偏瘦的猪肉。就算外婆做好菜,外公也是只吃肥肉,把瘦肉都尽量留给我们吃。
在赶集的路上,外公要是碰见了熟人,他就会笑嘻嘻和人聊上好一阵子,得空时还会掏出他装叶烟的布袋,熟练的裹上一支,然后插在烟杆口子上吧唧吧唧的抽起来。每次外公抽烟时,我都会躲的远远的,烟味实在是太呛人。
到了集市上时,你能看到大多数人背上都会有一个背筐,衣着朴素。到逢场天时,会非常拥挤,我紧跟在外公身后,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外公会去买鱼,等鱼贩子称好后,付钱时外公会笑着对鱼贩子说:“你要跟我称够啊!”外公从里衣的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子,仔仔细细的清点着钱,生怕多给。付完钱后,外公不放心,又会去熟人那里把鱼再称上一次。外公对我说:“我买鱼好几次鱼贩子都是缺斤短两,每次我都会称一下,少了就会回去找鱼贩子。”连续几次缺斤短两,鱼贩子都认识外公了,一看到外公来,称准保够。
买完鱼后,外公会买一些大葱,又走过人挤人的那几条小巷,去买调味品,买白糖,或者去打几斤烧酒。我一路跟在外公身后,只是觉得热闹,到处都是人。嘴里想吃零食,又不好意思给外公开口。所幸的是我有一个不错的习惯,别人不给我的,我不会主动伸手要。归根究底,可能我是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吧!
可以这么说,外公和集市给了我小巷最初的定义。我在倾心于小巷的同时,我又认识了劳苦大众本真的样子。这让我在内心里确定了自己的生活轮廓。
接下来要说的是簇桥的一条小巷,我曾在簇桥的新庙村呆过一两年。租住的地方离那条小巷有两公里左右的距离,那时,我刚来成都不久,没事就会去那条小巷,因为这条小巷里有一个售卖旧书的店铺。店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在店铺门口摆满一地的书,有历史故事书籍,有像砖头那样厚重的网络小说,有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集,有笑话小册,有封面穿着暴露的成人书籍……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盗版的。二手书其实占比较少,更多的是新书。每次我一来,我就看见老大爷捧着一本厚厚的小说书看得不亦乐乎。那个时候,老大爷的书摊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无奈那时我囊中羞涩,稍稍有那么点钱,我就会省着买书。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爱看书,可是在我的骨子里又对纸质书爱不释手。这让我想起了成语故事“叶公好龙”,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有一天龙知道后,大为感动,就出现在了叶公的面前。当真龙出现在叶公面前时,去把叶公吓着了。可见我和叶公一样,并非是真正的喜欢。
前段时间,闲暇无事时,我骑自行车专门去了那条小巷,我在簇桥公交站附近转了好几圈,最后才找到那条小巷。由于是夜里,小巷几乎都歇业关门了。老大爷的书摊早无踪迹,也不知道书摊是否还在?小巷入口的那棵梧桐树还是那么挺拔,梧桐树旁边的那家棉絮店也还在。路面的地板有些不平,四周的灯光无的放矢,我推着自行车每走一步,就回想几年前从这里从过时的样子。
小巷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坐在店里刚拿起一本医院的宣传书时,就发现了我在看着她。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立马放下了书,有些脸红。这种书封面基本上都是美女封面,穿着暴露,书的内容不用看也知道是关于不孕不育、关于男性女性生殖健康的。小巷入口,经常有中年妇女向人群发放,如果发给我,我一般会接过,因为我喜欢看最后一页上的笑话故事,看完则是随便找一垃圾桶扔掉。
记得前不久骑自行车去金马考场参加科目二考试时所路过的那个小巷,相对来说比较偏僻,有一家卖酒的店铺,几口装酒的大酒缸摆在店里,格外显眼。旁边是一家面积较大的糖果店,往前是一家茶馆,几个老头坐在里面喝茶聊天。转过弯,是一家不大的副食店,旁边是一个小菜市,再往前,是一个油烟味较重的小饭馆。街道上,几个小孩追逐嬉闹。这些熟悉的场景让我不得不想起小巷里的一切。
其实我不用担心小巷会消失,它又不会走路,它永远在哪里,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随时回去看它。相反,我有更多的选择,我可能随时会为另一条小巷所着迷。
小巷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安静质朴且真实的美。我毫不掩藏的表示喜欢这样的地方,像电影布景时的样子,也许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条小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深情的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回归。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于成都,竹鸿初
后记:写着写着就有些偏题了,特别是有关外公的那几段,功底不行,还是写不出我想要呈现的小巷。细节描写不够吧!
我喜欢的小巷样子是,地面用清一色的石板铺成,大约两米宽的路面,两旁都是古老的木建筑,林立着小店铺,店门口会有一些盆栽植物作为装饰,店铺里的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摆放的整整齐齐。店老板搬着一张竹椅坐在门口,懒洋洋的阳光从门框穿过,见证着岁月静好。
小巷里行人不要太多,最好下着丝丝细雨,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我的身旁。我驻足观望,她离我越来越远,在巷子尽头的一棵梧桐树下消失了背影。雨还在下着,空留我一个人神情怅惘。这仅仅是我理想性的小巷,有些诗意、浪漫和忧伤,但有些偏离生活和物质。
实际上,真实的小巷与我心中的小巷有所出入,它们大多数是混泥土地面,建筑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一般在集市上的主路旁,向两边延伸开来的路道就是小巷。小巷里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店家的叫喊声,老人的与摊贩的讨价还价声,小孩子要吃糖果缠着大人的哭闹声,被关在笼子里售卖的鸡鸭鸣叫声,猪肉贩子挥起刀子的砍骨声,声声入耳。
小巷是繁忙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真实的样子,不用涂装抹粉刻意打扮自己,不用穿名贵衣服满足虚荣心。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不加修饰,无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多的顾及自己。简单,至美之道。
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每次去镇上赶集都会走上十多里的路。儿时会图热闹跟着外公去镇上赶集,天不见亮就出发,半路上,外公几乎每次都会在路旁的一家猪肉店铺买上两三斤猪肉。外公和屠夫打好招呼,预留下一块猪肉?等赶集回来时就顺便带走。之所以每次要预订,是因为生意火爆,屠夫每天都能卖完两三头肥猪,逢年过节会卖更多。外公知道我从来不吃肥肉,买肉时都会尽量买一些偏瘦的猪肉。就算外婆做好菜,外公也是只吃肥肉,把瘦肉都尽量留给我们吃。
在赶集的路上,外公要是碰见了熟人,他就会笑嘻嘻和人聊上好一阵子,得空时还会掏出他装叶烟的布袋,熟练的裹上一支,然后插在烟杆口子上吧唧吧唧的抽起来。每次外公抽烟时,我都会躲的远远的,烟味实在是太呛人。
到了集市上时,你能看到大多数人背上都会有一个背筐,衣着朴素。到逢场天时,会非常拥挤,我紧跟在外公身后,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外公会去买鱼,等鱼贩子称好后,付钱时外公会笑着对鱼贩子说:“你要跟我称够啊!”外公从里衣的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子,仔仔细细的清点着钱,生怕多给。付完钱后,外公不放心,又会去熟人那里把鱼再称上一次。外公对我说:“我买鱼好几次鱼贩子都是缺斤短两,每次我都会称一下,少了就会回去找鱼贩子。”连续几次缺斤短两,鱼贩子都认识外公了,一看到外公来,称准保够。
买完鱼后,外公会买一些大葱,又走过人挤人的那几条小巷,去买调味品,买白糖,或者去打几斤烧酒。我一路跟在外公身后,只是觉得热闹,到处都是人。嘴里想吃零食,又不好意思给外公开口。所幸的是我有一个不错的习惯,别人不给我的,我不会主动伸手要。归根究底,可能我是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吧!
可以这么说,外公和集市给了我小巷最初的定义。我在倾心于小巷的同时,我又认识了劳苦大众本真的样子。这让我在内心里确定了自己的生活轮廓。
接下来要说的是簇桥的一条小巷,我曾在簇桥的新庙村呆过一两年。租住的地方离那条小巷有两公里左右的距离,那时,我刚来成都不久,没事就会去那条小巷,因为这条小巷里有一个售卖旧书的店铺。店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在店铺门口摆满一地的书,有历史故事书籍,有像砖头那样厚重的网络小说,有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集,有笑话小册,有封面穿着暴露的成人书籍……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盗版的。二手书其实占比较少,更多的是新书。每次我一来,我就看见老大爷捧着一本厚厚的小说书看得不亦乐乎。那个时候,老大爷的书摊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无奈那时我囊中羞涩,稍稍有那么点钱,我就会省着买书。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爱看书,可是在我的骨子里又对纸质书爱不释手。这让我想起了成语故事“叶公好龙”,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有一天龙知道后,大为感动,就出现在了叶公的面前。当真龙出现在叶公面前时,去把叶公吓着了。可见我和叶公一样,并非是真正的喜欢。
前段时间,闲暇无事时,我骑自行车专门去了那条小巷,我在簇桥公交站附近转了好几圈,最后才找到那条小巷。由于是夜里,小巷几乎都歇业关门了。老大爷的书摊早无踪迹,也不知道书摊是否还在?小巷入口的那棵梧桐树还是那么挺拔,梧桐树旁边的那家棉絮店也还在。路面的地板有些不平,四周的灯光无的放矢,我推着自行车每走一步,就回想几年前从这里从过时的样子。
小巷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坐在店里刚拿起一本医院的宣传书时,就发现了我在看着她。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立马放下了书,有些脸红。这种书封面基本上都是美女封面,穿着暴露,书的内容不用看也知道是关于不孕不育、关于男性女性生殖健康的。小巷入口,经常有中年妇女向人群发放,如果发给我,我一般会接过,因为我喜欢看最后一页上的笑话故事,看完则是随便找一垃圾桶扔掉。
记得前不久骑自行车去金马考场参加科目二考试时所路过的那个小巷,相对来说比较偏僻,有一家卖酒的店铺,几口装酒的大酒缸摆在店里,格外显眼。旁边是一家面积较大的糖果店,往前是一家茶馆,几个老头坐在里面喝茶聊天。转过弯,是一家不大的副食店,旁边是一个小菜市,再往前,是一个油烟味较重的小饭馆。街道上,几个小孩追逐嬉闹。这些熟悉的场景让我不得不想起小巷里的一切。
其实我不用担心小巷会消失,它又不会走路,它永远在哪里,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随时回去看它。相反,我有更多的选择,我可能随时会为另一条小巷所着迷。
小巷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安静质朴且真实的美。我毫不掩藏的表示喜欢这样的地方,像电影布景时的样子,也许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条小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深情的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回归。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于成都,竹鸿初
后记:写着写着就有些偏题了,特别是有关外公的那几段,功底不行,还是写不出我想要呈现的小巷。细节描写不够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