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展开全部
大家有时候会不会有些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作为一个普通人,假如亲朋好友都不在了,还有什么能证明我曾存在于这个世界?偶尔念及此处,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果说各种史记是记载名人曾存在过的文字,那么族谱就像是记录普通人存在过的文字。即使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小尘埃,族谱至少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只是放眼当今,宗族的概念已经逐步淡化,族谱这东西也逐渐走向了衰亡。那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存在过?我在闲暇时曾经一闪而过的一些疑问,在看完《缺爱》这本书后,慢慢得到了解答。
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罗伯特﹒纳伯格在《缺爱》一书中追根溯源地深层解剖了关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存在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亡的。当存在感丧失后会有什么表现?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
一 存在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亡的
作者罗伯特﹒纳伯格从一开始就指出存在感是与人的尊严有关,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从出生时与母亲的关系,到成长过程中被群体所接纳,以及与社会群体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当你经常被所在乎的人无视时,或在一个群体中经常被不公正的对待时,存在感就会极度缺乏,也就产生了抑郁,所以说抑郁并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关乎精神的症状。
在这些关系中,作者指出哺乳关系和恋爱关系又是最为关键的。网络上的热点“幸福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一段美好的恋情让我再生。”等等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观点。一个能深深感受到被爱的人,存在感一定是强烈的。强烈的存在感给了他自信,给了他对抗一切磨难的力量。
二 存在感丧失后会有什么表现
在罗伯特﹒纳伯格看来,存在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它,可是拥有它又极具风险,因为所有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是在我们在乎的人,接纳我们的人手中。当我们不再被爱,或因为某些突发事故对自己构建的存在感产生了质疑时,我们会焦虑,会敏感,会惶恐不安,直至一切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轻者抑郁,重者仇视世界。
轻度抑郁症患者会缺乏安全感,因而会动摇自己的原则,迎合其他人的期望,重度患者则会发展成仇视世界,只能通过抵抗引起人们的关注来再次获得安全感。像影片《小丑》中的主人公就属于这一类。
当痛苦降临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强者可以通过艺术、研究、创作来逃避这种焦虑,弱者却只能深陷绝望的沼泽无法自拔。他们通过自我伤害、赌博、吸毒来麻痹自己重建一个虚妄的世界,但他们所建构的这种存在感终究是虚妄的。
三 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
那么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这是一个令抑郁症患者伤心的答案。
作者指出人是一种群居生物。存在感也是因为各种关系而产生的。单独的个体构不成关系,也就无法自主实现存在感。
作者更多的是从存在感的缺失方面来写关于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存在感的强烈缺失造成绝望,而这种绝望实际上是抑郁。同时他又强调抑郁并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一种靠药物或者靠劝说就可以简单治愈的疾病。而且这种简单的将抑郁看成一种疾病的方式是现今社会对“患者”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推卸。是简单的将病人标签化的行为。
要想化解这种抑郁,人们更应该追根溯源,帮患者重立尊严或者重新融入各种社会关系中。但对于如何重立尊严,作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当然抑郁患者各有各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法也不好一一讨论。
通过《缺爱》这本书,倒是可以总结出些预防抑郁的方法。
关于自身: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从自身出发,培养兴趣,开阔眼界,扩大胸襟,不会因为别人一两句指责就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痛苦当中。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类群居的这一习性,我们也只能尽力在人品修养方面做到洁身自好,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建立更多的社群关系,不会因为某个社群关系的断裂而敏感绝望。
关于下一代: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创造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尽自己的力量让孩子更多的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缺爱》这本书,不仅成年人应该好好读读,青少年们也应该适当的了解一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
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罗伯特﹒纳伯格在《缺爱》一书中追根溯源地深层解剖了关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存在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亡的。当存在感丧失后会有什么表现?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
一 存在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亡的
作者罗伯特﹒纳伯格从一开始就指出存在感是与人的尊严有关,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从出生时与母亲的关系,到成长过程中被群体所接纳,以及与社会群体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当你经常被所在乎的人无视时,或在一个群体中经常被不公正的对待时,存在感就会极度缺乏,也就产生了抑郁,所以说抑郁并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关乎精神的症状。
在这些关系中,作者指出哺乳关系和恋爱关系又是最为关键的。网络上的热点“幸福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一段美好的恋情让我再生。”等等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观点。一个能深深感受到被爱的人,存在感一定是强烈的。强烈的存在感给了他自信,给了他对抗一切磨难的力量。
二 存在感丧失后会有什么表现
在罗伯特﹒纳伯格看来,存在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它,可是拥有它又极具风险,因为所有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是在我们在乎的人,接纳我们的人手中。当我们不再被爱,或因为某些突发事故对自己构建的存在感产生了质疑时,我们会焦虑,会敏感,会惶恐不安,直至一切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轻者抑郁,重者仇视世界。
轻度抑郁症患者会缺乏安全感,因而会动摇自己的原则,迎合其他人的期望,重度患者则会发展成仇视世界,只能通过抵抗引起人们的关注来再次获得安全感。像影片《小丑》中的主人公就属于这一类。
当痛苦降临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强者可以通过艺术、研究、创作来逃避这种焦虑,弱者却只能深陷绝望的沼泽无法自拔。他们通过自我伤害、赌博、吸毒来麻痹自己重建一个虚妄的世界,但他们所建构的这种存在感终究是虚妄的。
三 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
那么我们能自主实现存在感吗?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这是一个令抑郁症患者伤心的答案。
作者指出人是一种群居生物。存在感也是因为各种关系而产生的。单独的个体构不成关系,也就无法自主实现存在感。
作者更多的是从存在感的缺失方面来写关于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存在感的强烈缺失造成绝望,而这种绝望实际上是抑郁。同时他又强调抑郁并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一种靠药物或者靠劝说就可以简单治愈的疾病。而且这种简单的将抑郁看成一种疾病的方式是现今社会对“患者”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推卸。是简单的将病人标签化的行为。
要想化解这种抑郁,人们更应该追根溯源,帮患者重立尊严或者重新融入各种社会关系中。但对于如何重立尊严,作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当然抑郁患者各有各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法也不好一一讨论。
通过《缺爱》这本书,倒是可以总结出些预防抑郁的方法。
关于自身: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从自身出发,培养兴趣,开阔眼界,扩大胸襟,不会因为别人一两句指责就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痛苦当中。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类群居的这一习性,我们也只能尽力在人品修养方面做到洁身自好,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建立更多的社群关系,不会因为某个社群关系的断裂而敏感绝望。
关于下一代: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创造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尽自己的力量让孩子更多的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缺爱》这本书,不仅成年人应该好好读读,青少年们也应该适当的了解一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